大唐储君自在飞花1
第22章 倭国改制 遣唐求学(第3页)
李承乾曾在御花园召见留学生代表。当他问起倭国的改制情况,大伴古麻吕起身答道:“陛下,我邦已按唐制分田收税,太学也已开课。百姓都说,新制比旧制公道,能吃饱饭,不再怕饿肚子了。”
李承乾点点头,指着园中的石榴树说:“这树原产西域,引种到长安,一样开花结果。学问也如此,大唐的学问到了倭国,只要能用得好,也能让你们的国家兴旺。”他命人取来五十套《艺文类聚》,“这书收录了历代诗文典章,你们带回倭国,或许能用得上。”
留学生们捧着沉甸甸的书,感激得热泪盈眶。阿倍朝臣当场吟了一首自己写的诗:“万里渡沧海,长安见日明。愿携唐法典,归国治苍生。”虽然平仄尚欠工整,却情真意切,引得李承乾抚掌大笑。
消息传回奈良,孝德天皇特意在太学举办了庆典。他把留学生们的书信抄录下来,挂在太学的墙上,供学子们传阅。中臣镰足看着那些信里描述的长安景象,感叹道:“十年后,这些孩子学成归国,倭国必是另一番模样。”
天皇望着窗外的太学讲堂,那里传来学生们朗读《论语》的声音,虽然带着倭语的口音,却一字一句都很认真。他知道,遣唐求学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,而是为倭国种下的一颗种子——一颗带着大唐文化基因的种子,终将在海东的土地上,长出属于自己的繁茂枝叶。
长安的槐树叶落了又绿,奈良的樱花谢了又开。留学生们在国子监里渐渐褪去了青涩,脸上多了几分大唐学子的沉稳。他们或许还会思念故乡的海,却也早已习惯了长安的晨钟暮鼓;他们或许永远是倭人,却也在不知不觉中,成了大唐文化的传播者。
而这一切,都始于那场跨越沧海的求学之旅。当第一批留学生带着满脑子的学问和一箱子的典籍踏上归途时,他们不会想到,自己带回的不仅是知识,更是海东与大唐交融共生的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