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章 沿海互市 渐消敌意(第2页)
互市监的主事李大人站在箭楼上,看着这热闹景象,对身边的副手说:“你看,陛下这招‘以商化夷’,比派十队兵卒管用。去年倭商和唐商还为了一尺丝绸吵得脸红脖子粗,今年倒好,松平老板给张五郎送了柄倭刀,张五郎回赠他一坛女儿红,亲如兄弟了。”
副手笑着点头:“可不是嘛。前几日有个琉球后生,在酒肆里和倭商争‘谁的家乡好’,争到最后,竟约着明年一起去长安看灯会,这要是在以前,早就打起来了。”
李大人说得没错。互市刚开时,摩擦少不了。唐商嫌倭商的硫磺里掺沙子,倭商骂唐商的茶叶是陈货,琉球人见了倭人就翻白眼——毕竟白江口的战火刚熄没几年。互市监的小吏们没少调解纠纷,按唐律判了几桩欺诈案,各打五十大板,谁也不偏袒,渐渐就没人敢耍花样了。
更奇的是语言。登州的互市街渐渐兴起了“唐话班”,倭商、琉球商凑钱请落魄的秀才来教唐话,学不会就做不成生意。松平次郎现在能用唐话背《九九乘法表》,阿石则迷上了唐诗,见人就念叨“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”,虽然不太懂意思,却觉得读着顺口。
明州的互市更热闹。这里离琉球近,琉球的海产品一靠岸就被抢空;倭国的木材在这里打成船板,再卖给大唐的造船坊,转眼就变成楼船的龙骨。有个叫吉备真胜的倭商,干脆在明州娶了个唐女,开了家“唐倭酒肆”,卖倭国的清酒,也卖大唐的米酒,生意好得挤破头。
“我家那口子说了,”吉备真胜用流利的唐话跟客人吹嘘,“等儿子长大了,就送他去长安读书,考个科举,做大唐的官!”引来满店哄笑,却没人觉得荒唐——在互市街待久了,“大唐”不再是遥远的天朝上国,而是能讨生活、能学本事的地方。
消息传到长安,李承乾正在翻看互市的税银账册。上面写着:登州互市半年交易额,比去年全年多五成;明州的造船坊,用倭国木材造出的楼船,比往年多了十二艘;琉球的香料,已经成了长安贵族追捧的稀罕物。
“看来,钱能通神,也能通心啊。”李承乾笑着对裴炎说,“以前用刀枪没解决的敌意,现在用丝绸茶叶,慢慢就磨没了。”
裴炎补充道:“陛下,还有件趣事。鸿胪寺奏报,最近倭国和琉球的商人,总缠着要学大唐的算盘和记账法,说咱们的‘四柱清册’,比他们的结绳记事清楚十倍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