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唐储君自在飞花1

第25章 琉球学宫 始授儒经(第2页)


 刚开始,不少家长犯嘀咕。山北有个渔民找到阿麻和利,搓着衣角道:“县丞,孩子们学这些‘之乎者也’,还不如跟着下海打鱼实在,万一学傻了可咋办?”


 阿麻和利拉着他去学宫看了半日。他们站在讲堂窗外,见孩子们跟着王夫子念“孝于亲,所当执”,见译员解释“孝顺父母是该做的事”时,连最调皮的孩子都坐得笔直;又见孩子们用算珠算出“三加五等于八”时,眼里闪着兴奋的光。


 “你看,”阿麻和利指着那些孩子,“学这些,不是让他们忘了打渔,是让他们知道,为啥打渔,为谁守家。就像书上说的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’,先学好做人,才能守好琉球,才能对得起大唐。”


 渔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,第二天一早就把儿子送进了学宫。


 学宫的日子一天天过,变化悄悄在孩子们身上发生。阿石的唐话越说越流利,不仅能背《三字经》,还能给父亲讲“孔融让梨”的故事;以前总爱打架的尚巴志之子尚武,现在见了同窗会拱手行礼,说“君子不重则不威”;最让人惊讶的是山南一个孤女,她不仅字写得娟秀,还能默写出《论语》里的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。


 王夫子把孩子们的作业整理成册,送到登州。李道宗看后,特意回信嘉奖:“琉球学子聪慧勤勉,不负陛下教化之望。可从其中选优者,明年送长安国子监深造。”


 消息传到学宫,孩子们炸开了锅。阿石在作文里写道:“我乃大唐子民,家住琉球县。王夫子教我‘忠君爱国’,我要学好本事,将来守护海疆,不让倭盗再来。”字里行间虽有稚气,却透着一股与年龄不符的坚定。


 王夫子把这篇作文贴在学宫的墙上,当作范文。琉球的百姓来看了,无不啧啧称奇:“阿石这孩子,才学了半年,就像变了个人似的。”阿麻和利站在作文前,摸着儿子的字,眼眶微微发热——他想起薛仁贵当年说的“共享太平”,原来太平不仅是不打仗,更是让孩子们能坐在窗下,学着“忠君爱国”的道理。


 这年冬天,学宫举办了第一次祭孔大典。孩子们穿着整齐的唐式祭服,跟着王夫子行跪拜礼,献上从自家带来的鱼干、稻米——这些都是琉球最好的物产,代表着他们对圣人的敬意。礼毕后,王夫子给每个孩子发了块从长安运来的麦芽糖,笑着说:“好好读书,将来去长安,还有更好吃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