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78章 代国昭成帝拓跋什翼犍:裤裆开国的冰火传奇草原人生(第2页)
老母亲这番话,醍醐灌顶!什翼犍一拍脑门:“对啊!差点把看家本领丢了!”于是,他哈哈一笑(史书没写他笑没笑,但咱可以合理想象他肯定有点尴尬又释然),从善如流,果断放弃了筑城计划。这场经典的“母子辩论赛”,生动诠释了什么是因地制宜的改革智慧——汉化是好东西,但不能削足适履,得结合草原的实际情况,该骑马还得骑马,该住帐篷还得住帐篷!改革不是照搬照抄,而是“取其精华,去其糟粕,再裹上草原的羊肉膻味儿”。
事实证明,这套“草原特色改革”效果拔群。在他的治理下,代国疆域空前辽阔,“东自濊貊(东北),西至破落那(中亚费尔干纳盆地),南距阴山,北达沙漠”,地盘大得惊人。人口也蹭蹭往上涨,达到数十万之众。到了340年,他迁都到云中盛乐宫(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和林格尔附近)。虽然没筑城,但这里成了相对稳定的政治中心,为日后北魏定都平城(大同)埋下了伏笔。此时的代国,俨然是草原上的超级新星。
四、冰河奇谋——芦苇浮桥破匈奴
什翼犍不仅是个改革家,更是个军事鬼才。他和匈奴铁弗部首领刘卫辰的较量,那简直就是“草原版三国演义”,充满了戏剧性和智慧。
365年,刘卫辰这个“墙头草”又叛变了(说“又”是因为他叛变是常态),这次抱上了前秦苻坚的大腿。什翼犍二话不说,亲率大军讨伐。刘卫辰一看这架势,直接脚底抹油开溜,跑得比兔子还快。什翼犍轻松获胜,缴获颇丰。
过了两年(367年),什翼犍决定再给刘卫辰“上上课”,又带着大军西征。这回刘卫辰学“乖”了,隔着黄河耍赖皮。麻烦来了——当时正值初冬,黄河水面漂满了浮冰,船没法划,冰面又不结实,大军被死死挡在河边。这可咋整?
关键时刻,什翼犍的“急智小宇宙”爆发了!他灵光一闪,想出了一个妙到毫巅的主意。
第一步:拦冰造“筏”。命令士兵们就地取材,用黄河边随处可见的芦苇编成粗大的绳索,抛入河中拦阻、聚拢浮冰。这相当于人为制造了一片相对密集的“冰筏区”。
第二步:铺草增“固”。等到冰块初步凝结在一起,形成不太稳固的基础后,再在上面厚厚地铺上一层芦苇杆子。
第三步:天公作美。利用草原冬夜极寒的天气,让气温骤降。一夜之间,铺在冰面上的芦苇就和下面的冰层冻得死死的,形成了一座奇特而坚固的“芦苇浮桥”!
第二天一早,代国大军踏着这座“纯天然环保冰桥”,如神兵天降般出现在黄河西岸!刘卫辰和他的部下们估计还在被窝里做着美梦呢,一睁眼看到河对岸的大军出现在眼前,魂都吓飞了!刘卫辰连老婆孩子(史载“妻子”)都顾不上了,只带着少数亲信狼狈西逃。此战代国大获全胜,缴获的人口、牲畜不计其数。什翼犍这手“芦苇浮桥”的妙计,因地制宜,巧借天时地利,其精彩程度比起历史上那些着名的火攻、水淹、背水一战,那是毫不逊色,充分展现了他过人的军事智慧和应变能力。刘卫辰估计这辈子看见芦苇都得有心理阴影了。
五、英雄末路与凤凰涅盘——父子的悲剧与孙子的逆袭
然而,盛极而衰的剧本总是那么相似。代国的鼎盛在376年戛然而止。前秦天王苻坚,这位志在统一北方的猛人,派大将苻洛率领二十万(对,你没看错,二十万!)大军,气势汹汹地杀奔代国而来。屋漏偏逢连夜雨,代国内部的高车(敕勒)部落也趁机叛乱。代国瞬间陷入了“前后夹击,四面楚歌”的绝境。
此时的什翼犍,年老体衰,还生着病(史载“不豫”,就是不舒服)。面对如此危局,他只能带着部众向阴山方向撤退,试图依靠地形周旋。然而,老天爷似乎也站在了前秦一边,一场罕见的暴风雪席卷而来。《晋书》记载“天降霜雪,军马多死”,那景象真是惨不忍睹,大批的军马冻饿而死,战斗力几乎归零。
当年十二月,身心俱疲的什翼犍带着残兵败将,回到了云中地区暂作喘息。就在他以为能稍微喘口气的时候,一场人伦惨剧在牙帐(王帐)内爆发。他那个心怀怨毒已久的庶长子拓跋寔君(就是之前被派去管北部的那位),在奸臣拓跋斤(一个因犯罪被罢黜而怀恨在心的小人)的挑唆下,竟然丧心病狂地率领死士冲进了父亲的牙帐!五十七岁的老英雄拓跋什翼犍,连同其他六位王子,惨死于亲生儿子和叛臣的刀下,鲜血染红了草原的穹庐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这场血腥的弑父惨剧,成了压垮代国的最后一根稻草。前秦大军趁代国群龙无首、陷入空前混乱之机,轻松攻入云中。曾经威震草原的代国,顷刻间土崩瓦解,宣告灭亡。什翼犍一生的心血,似乎就这样化为乌有。
但是!历史的剧本在此刻埋下了一个惊人的伏笔,上演了绝地反转! 什翼犍有个年幼的孙子,名叫拓跋珪(他爹拓跋寔是什翼犍的嫡子,早逝)。在灭顶之灾中,拓跋珪的母亲贺兰氏展现出了不亚于当年王太后的智慧与勇气,她把小拓跋珪藏在牛车里,成功躲过了前秦士兵的搜捕和内部的追杀,逃到了贺兰部避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