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78章 代国昭成帝拓跋什翼犍:裤裆开国的冰火传奇草原人生(第3页)
十年!整整十年流亡生涯。这个在牛车里逃出生天的孩子,在苦难中磨砺成长。公元386年正月,年仅十五岁的拓跋珪在牛川(今内蒙古锡拉木林河)召开部落大会,宣布重建代国!同年四月,他改国号为“魏”,这就是后来统一中国北方、开启北朝辉煌历史的北魏王朝!登基称帝后,拓跋珪追谥他那位命运多舛却奠定了基业的祖父为“昭成皇帝”,庙号高祖(后改为太祖,但追尊时是高祖)。当年那个裤裆里逃生的婴儿,他的政治理想和汉化改革蓝图,最终在他孙子手里变成了现实,并且发扬光大,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。什翼犍的奋斗,没有白费!
六、终章:草原哲人?争议中的奠基者
对于拓跋什翼犍这位传奇君主的历史评价,古人和今人都有不少话要说,角度各异,颇有意思。
他的铁杆粉丝燕凤(那位长史): 评价极高,说他“宽和仁爱,经略高远”,甚至认为他有“并吞天下之志”。这属于“自己人”的深情告白。
北魏官方代言人魏收(《魏书》作者): 作为北魏的史官,自然要给老祖宗贴金,赞美之词毫不吝啬:“生而奇伟,宽仁大度”,“雅性宽厚,智勇仁恕”。总结起来就是:生来不凡,人品好,性格好,又能打又能忍,简直完美!
唐代史学家李延寿(《北史》作者): 作为后世的观察者,眼光更宏观,着重强调其奠基作用:“昭成以雄杰之姿,苞君人之量,征伐四克,威被遐荒。乃改都立号,恢隆大业,终百六十载(指北魏国祚),光宅区中,其原固有由矣”。意思是,什翼犍牛掰,打仗厉害,威望高,他迁都、立制度,奠定了北魏一百六十多年江山的基础!功劳大大的!
现代史学家则更关注他身上的矛盾性和复杂性。
他是先驱也是守旧者: 他积极学习汉制,推动改革,是鲜卑汉化的早期重要推手;但同时,他又能清醒地认识到游牧传统的优势(如放弃筑城),没有盲目照搬。
他是军事天才也是“家庭关系困难户”: 他纵横草原,智计百出(如芦苇浮桥);却在最关键的王位继承问题上栽了大跟头,未能处理好儿子们的矛盾(尤其是庶长子拓跋寔君),最终酿成父子相残的惨剧,直接导致了国家的覆灭。这教训,深刻得让人叹息。
七、历史的回响:裤裆里的文明种子
当我们站在大同云冈石窟,仰望那些融合了健陀罗艺术风格、汉地传统与鲜卑气质的宏伟佛像时;当我们在史书中读到北魏孝文帝大刀阔斧推行汉化改革,迁都洛阳,促进民族大融合时;或许能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联系——拓跋什翼犍在母亲裤裆里第一次睁开双眼的那一刻,一个注定要融合胡风汉韵、深刻塑造中华文明后续面貌的辉煌王朝,其最初的基因密码,已然在此刻悄然孕育。
这位“裤中婴儿”的传奇一生,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草原史诗。它昭示着一个朴素的道理:历史的风雪可以掩埋一个王国,却永远冻不灭文明的火种和生存的意志。什翼犍没能亲眼看到孙子拓跋珪建立北魏的荣光,但他播下的种子——无论是汉化的尝试、制度的探索,还是那坚韧不拔的拓跋精神——在他倒下的地方顽强地生根发芽,最终长成了参天大树。
拓跋什翼犍,这位裤裆里开场的草原雄主,用他充满矛盾、智慧、勇毅与悲情的一生,为一部更宏大的历史巨着写下了震撼人心的序章。他的故事,是冰与火的淬炼,是生存与改革的交响,更是历史长河中,一个民族在碰撞与融合中寻找出路的不灭印记。当我们凝视北朝文物上那些胡汉交融的精美纹饰时,耳畔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——那既是公元321年寒冬里,一个婴儿在母亲裤中压抑的呼吸,也是数十年后,他的子孙策马中原、开凿云冈、挥毫洛水的生命交响。这,就是拓跋什翼犍留给我们的厚重而诙谐的历史余韵。
后记:
其一:《水龙吟?天狼箭破阴山月》
朔风怒卷崩云裂,万骑扬沙喷墨。
寒川冻合,雕翎结霰,雁门横碛qi。
大纛嘶空,长河凝甲,千峰皆戟。
正阴山月冷,狼星夜耀,穹窿下、光如镝。
十载龙沙砺魄,拓舆图、目吞八极。
分疆置部,乌桓俯首,威凌朔域。
灅lěi水波腾,盛宫旌矗,白登冰坼。
看弯弓挽处,弦开霹雳,射天狼疾。
其二:《江城子?代北起苍龙》
襄国经年困赵笼,踏霜风,裂云穹。
铁骑嘶空,大漠卷雕弓。
欲复狼山三万里,挥戟处,尽枭雄!
盛乐新都控九戎,立尧雍,摄边烽。
南北分庭,法令贯长虹。
谁道阴山无汉月?玄黄覆,起苍龙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