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13章 后秦安成侯姚嵩:竹岭悲歌与佛光的魔幻人生说明书(第2页)

 皇帝老哥姚兴对自己这个宝藏弟弟的佛学造诣,那叫一个得意。某天朝会,突然想显摆一下,于是灵魂拷问群臣:“诸位爱卿,你们觉得僧睿法师水平咋样啊?” 满朝文武,面面相觑,内心慌得一批:僧睿是谁?哪部经的?专业不对口啊!就在这大型社死现场,姚嵩从容出列,朗声道:“法师才学,实乃邺卫之松柏!”(邺、卫是古地名,松柏比喻常青、高洁、坚贞)。这比喻,清新脱俗又精准,瞬间化解冷场,让御前书记官连夜加班,把这句话写进了《高僧传》——妥妥的“金句制造机”。

 姚嵩主持的佛经校正工作,可不是简单的“校对错别字”,那是实打实的国家级文化抢救工程!史书说他:“每思寻其文,深识译者之失。既遇鸠摩罗什法师,为之传写,指其大归。” 翻译成人话就是:他老觉得以前翻译的佛经有毛病(杠精本质暴露),遇到鸠摩罗什这位大神后,立刻抱紧大腿,组织团队重新翻译,亲自把握核心思想(指其大归)。当后秦的铁骑在北方大地“哒哒哒”攻城略地时,姚嵩和他的团队正用笔墨,为华夏文明续上关键的一脉。硝烟弥漫的乱世里,他主持校订的《百论》等佛典,成了穿越时空的精神诺亚方舟。

 三、秦州“救火队长”:边关烽火里的“佛系”猛将

 公元412年秋天,陇西军帐中地图铺开。天水太守王松怱(这位老兄名字自带“怂”音)指着羊头峡的险峻山峰,脸皱得像苦瓜:“侯爷,三思啊!当年您爹(指姚苌)两次在这儿被仇池的杨盛揍得找不着北,那地方就是个天然铁桶阵,易守难攻啊!”

 姚嵩同志淡定地摩挲着剑柄上挂着的那串佛珠(这造型,武僧?),眼神坚定:“铁桶?本侯今天偏要用这佛珠加持过的宝剑,给它捅个窟窿!” 豪言壮语,气势十足。

 可惜,历史这位编剧最爱写反转剧。当姚嵩率军雄赳赳气昂昂地杀入羊头峡,准备大展拳脚时,猪队友上线了!友军将领姚伯寿(这位名字带“寿”,可惜行为很不“寿”),估计是被仇池氐兵的山寨造型吓破了胆,直接表演“原地待命”——按兵不动!结果可想而知,仇池首领杨盛乐呵呵地从山崖上往下扔“土特产”:滚木礌石。姚嵩的部队瞬间被砸得七荤八素,阵型稀碎。兵败回朝那天,姚嵩同志主动打报告:“陛下,臣有罪!请扣我三年工资(罚俸三年)!” 表面认错态度良好。转头进了御书房,对着皇帝老哥就开喷:“哥!该砍头的不是我的工资,是姚伯寿那个怂包的头啊!”——这耿直劲儿!结果呢?第二天军报就来了:畏敌如虎的姚伯寿,果然人头落地。姚嵩这嘴,开过光吧?

 四年后,仇池氐人又来串门(砸场子),这次攻破了祁山,还把建节将军王总给“请”去做客了(生擒)。此时已升任镇西将军兼秦州刺史(相当于西北军区总司令兼省长)的姚嵩,带着侄儿姚平合兵去“要人”(追击)。行至一个叫竹岭的地方,诡异的事情发生了:姚嵩腰间挂着的佛珠链子,“啪嗒”一声,毫无征兆地断了!琉璃珠子噼里啪啦滚落山涧,一颗不剩。亲兵听见这位“佛系”将军喃喃自语:“菩萨把念珠收走了…这是…要借我的刀剑一用?” 这气氛,瞬间从军事行动切换到了灵异频道。

 四、竹岭绝唱:一位“佛系”将军的硬核谢幕

 公元416年五月,竹岭的杜鹃花开得那叫一个红艳艳,像极了…嗯,不详的预告。姚嵩一身白袍银甲(在战场上穿这么显眼,是怕敌人瞄不准吗?偶像包袱有点重啊),在氐族军阵中左冲右突,格外醒目。他率领亲卫队连续发动七次“死亡冲锋”,长矛干断了,顺手抢过敌人的弯刀继续“砍瓜切菜”,硬核程度爆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