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30章 西凉“败家小能手”李歆:敦煌斗鸡人的“作死”帝王路

序幕:传说中头颅被做成酒器的君王


 公元420年,敦煌城破,烟尘滚滚。西凉国主李歆,这位不久前还意气风发的“有为青年”,此刻正被北凉士兵像拖麻袋一样拽行在尘土里。龙袍?早撕成丐帮同款了;王冠?大概在哪个马蹄子底下当垫脚石呢。他脸上糊满了灰土和血污,眼神空洞,迷茫得像个迷路的孩子——大概在灵魂深处疯狂刷屏:“我是谁?我在哪?我的宏图霸业呢?” 而押着他的士兵们,眼神里没多少憎恨,反而充满了看二傻子般的怜悯:“啧啧,好好的王爷不当,非要把自己玩成这样,图啥呢?”


 据传,这位前·国王陛下的脑袋,经过一番“艺术加工”,变成了北凉宫廷宴会上最拉风的酒器(饮器)。是的,你没听错,就是装酒的那种杯子!在敌国君臣的谈笑风生中流转,盛满了胜利者的美酒(民间传说,正史没有记载此事)。李歆,西凉第二代君主,以其独特的方式实现了“不朽”——在史书的角落里,留下一个既血腥又荒诞、既悲催又有点黑色幽默的注脚。他的一生,堪称一部“作死”的帝王教科书,完美诠释了什么叫“不作不死,一作就死透透的”。


 第一幕:新手大礼包——李歆的豪华开局


 公元417年,西凉国都酒泉(今甘肃酒泉),一场隆重葬礼正在举行。西凉开国君主李暠与世长辞,享年六十六岁。这位老爷子不简单——在群雄割据的十六国时期,这位陇西李氏代表人物,硬是在河西走廊开辟了一片天地,建立了西凉政权。


 老爷子临终前给继承人李歆留下了一手好牌:相对稳定的政局、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、还有一批忠心耿耿的大臣。最重要的是,他留下了宝贵的人生经验——“深慎兵战,保境安民,俟时而动”。用现代话说就是:别浪,稳住,我们能赢!


 李歆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李暠次子。本来太子位是他哥哥李谭的,奈何哥哥命薄,早早就去见了祖宗,于是太子的帽子就落在了李歆头上。404年,李歆被立为太子,开始了他的储君生涯。


 年轻时的李歆并非庸才,反而颇有军事天赋。公元399年,他就跟随父亲击败北凉索嗣的夺权行动,初露锋芒。410年,更是作为太子率军截击北凉沮渠蒙逊,擒获对方将领且渠百年,一时间威风凛凛,俨然是西凉的明日之星。


 如果这是一款游戏,那么李歆拿到的新手大礼包堪称豪华级——国土面积:虽然不大(大概相当于现代两个地级市),但足够自保;人才资源:宋繇、索仙等一批当时顶级能臣干将组成的智囊团;军事力量:三万精锐部队(在西域这算得上是劲旅);家族支持:智慧的母亲尹太后坐镇后宫;国际认可:东晋王朝的正式册封(虽然东晋自身难保,但好歹是正统);民心基础:父亲留下的良好政治遗产。


 按理说,这样的人生开局,只要不作死,完全可以舒舒服服地当个西域小霸王。可惜的是,我们的主角李歆同志偏偏就是个“不作不死”的性格。


 第二幕:执政三年——一场“败家子”的极限操作


 李歆继位后,改元“嘉兴”——这个名字听起来很吉利,可惜事与愿违,西凉一点都没有“喜兴”起来,反而迅速滑向灭亡的深渊。这位老兄用三年时间,完美演示了什么叫“极限作死”。


 场景一:内政篇——我是土豪我任性


 李歆上任后的第一把火,就烧得相当旺盛。他觉得父亲的宫殿太简陋,配不上自己的身份,于是大兴土木,开始了轰轰烈烈的“形象工程”建设。


 史书记载“用刑严酷,缮筑不止”。翻译成现代话就是:刑罚严苛,还不停地搞基建。这操作是不是很眼熟?像极了某些暴发户老板有钱了就盖大楼的行为。


 大臣们看不下去了,纷纷上书劝谏。从事中郎张显上了一道奏疏,苦口婆心地劝说:“凉土三分,势不支久。兼并之本,在于务农;怀远之略,莫如宽简。今宜息百役,专功北亩,以待天时。”


 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:咱们西凉地盘小,资源少,应该停止各种劳役,让老百姓专心种地,积蓄力量,等待时机。简直就是西域版的“韬光养晦”策略。


 李歆的反应是:不听不听,王八念经。


 接着,主簿汜称也上书劝谏,而且说得更加直白:“天灾人异,皆所以警悟人主,令其忧惧修省。比年地震裂,山崩,风拔树,星陨,皆变之大者。”


 汜称同志还很贴心地列举了自李歆继位以来的各种自然灾害:地震、山崩、大风拔树、流星坠落……这在当时都被视为上天对统治者的警告。相当于现代的风险评估报告了。


 李歆的反应依然是:我命由我不由天!


 场景二:外交篇——我的眼里只有你(北凉)


 西凉有个死对头——北凉,首领沮渠蒙逊是个老奸巨猾的角色。李歆对北凉的执念,堪比猫对老鼠的执着,一天不琢磨怎么对付北凉就浑身难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