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30章 西凉“败家小能手”李歆:敦煌斗鸡人的“作死”帝王路(第2页)


 李歆延续了父亲向东南晋称臣的政策,418年遣使东晋,获封镇西大将军、酒泉公。420年南朝宋取代东晋后,他又得到了刘裕册封的征西大将军头衔。


 这些外交动作本来无可厚非,问题是李歆把所有外交资源都用来对付北凉,完全忽视了与其他政权(如西秦、南凉等)建立更广泛的联盟。这就好比下棋时只盯着对方一个棋子,全然不顾整个棋局的态势。


 沮渠蒙逊看出了李歆的弱点,于是精心设计了一个陷阱……这出戏码,简直就像老猎手逗弄愣头青,充满了降维打击的既视感。


 第三幕:终极作死——一场精心设计的“钓鱼行动”


 公元420年夏天,沮渠蒙逊开始了他的表演。他佯装率军南下进攻西秦的浩亹(今甘肃永登),大军浩浩荡荡出发,却在半路悄悄埋伏下来,等待鱼儿上钩。这套路,堪比现代网络游戏的“钓鱼执法”。


 李歆在酒泉接到谍报,顿时兴奋不已:“机会来了!蒙逊老贼带兵去打西秦了,老家张掖肯定空虚,此时不偷家更待何时?”活脱脱一个看到对方塔下没人的游戏玩家,迫不及待要偷塔。


 这时,朝中明白人纷纷站出来劝阻。右长史宋繇(堪称西凉第一明白人)劝道:“主公不可啊!北凉实力远超我军,且沮渠蒙逊狡诈多端,万一有诈怎么办?”这简直就是团队里的理性玩家在语音频道里疯狂喊话。


 李歆的母亲尹太后更是亲自出面劝阻:“汝新造之国,地狭民稀,自守犹惧不足,何暇伐人!先王临终,殷勤戒汝:深慎兵战,保境安民,俟时而动。言犹在耳,奈何忘之!”


 太后的话说得再明白不过:咱们国家小,人口少,自保都困难,哪有能力去打别人?你爹临终前怎么嘱咐你的?这才几年就全忘了?这简直是老妈的碎碎念升级版,还是带历史教训的那种。


 正常情况下,听到老母亲这番话,怎么也该冷静下来。但李歆此时已经热血上头,谁的话都听不进去。他大概心想:“老太太懂什么军事?我可是打过胜仗的人!”典型的“青铜操作,王者心态”。


 于是李歆力排众议,亲自率领三万步骑东进,直扑张掖。一路上他可能还在做着一战成名、统一凉州的美梦,殊不知自己正一步步走向敌人设下的陷阱。这场景,像极了那些自信满满走进传销组织的大学生。


 第四幕:毁灭时刻——一场可以预见的惨败


 李歆大军到达怀城时,沮渠蒙逊突然率军杀出,西凉军猝不及防,初战即告失利。这就好比游戏里兴冲冲去偷塔,结果发现对方五个大汉在草丛里等着你。


 这时李歆如果及时撤退,还能保住大部分兵力。但他做出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决定——继续进军!这操作,堪比赌徒输了钱还要加倍下注。


 部将劝他撤军,他却说出了那句“名言”:“吾违太后明敕,远取败辱,不杀此胡,复何面目见吾母也!”翻译过来就是:我不听老娘的话,跑这么远来打败仗,不杀了沮渠蒙逊这个胡虏,还有什么脸面回去见我妈!


 这种思维逻辑堪称神奇——因为没脸见妈,所以决定送死?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“妈宝男”式思维了。现代心理学家可能会把这称为“认知失调”——无法接受自己的错误,于是用更大的错误来掩盖。


 结果毫无悬念:西凉军在蓼泉被北凉军全歼,李歆本人也战死沙场,时年不详。从他417年继位到420年战死,刚好三年时间。这效率,堪称“亡国界的闪电战专家”。


 李歆战死后,北凉乘胜进攻,很快攻陷酒泉。李歆的弟弟李恂一度在敦煌抵抗,但终究无力回天,于421年兵败自杀。立国仅21年的西凉就此灭亡。一个政权就这样画上了句号,速度之快,让人猝不及防。


 第五幕:历史评价——败家子的典型教材


 历代史家对李歆的评价惊人一致——差评!《晋书》直接批评他“用刑颇严,缮筑不止”,《资治通鉴》更是毫不客气地说他“好治宫室,轻启战端”。


 用现代话语体系来总结李歆的问题,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。


 战略短视:未能正确评估自身实力与地缘政治环境,盲目自信。就像一个小企业非要跟行业巨头打价格战。


 拒谏饰非:听不进不同意见,尤其是宋繇、尹太后等人的正确建议。典型的“领导永远是对的”思维。


 穷兵黩武:忽视民生,过度使用武力。把国家当成了战争机器,忘了百姓还要吃饭。


 消费主义:大兴土木,浪费民力财力。堪比现代那些乱搞“形象工程”的地方官。


 李歆的失败,完美诠释了什么叫“一手好牌打得稀烂”。他拥有父亲留下的稳定基业、贤臣辅佐、母亲督导,却因个人性格缺陷导致国破家亡。这告诉我们,再好的起点,也经不起胡乱折腾。


 第六幕:历史 irony:败家子的后代却建立了大唐


 历史往往充满戏剧性。李歆虽然是个败家子,但他的后代却意外地争气,这剧情反转堪比最狗血的电视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