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15章 玉皇大帝张兴东感悟久病成医中西医结合才是王道乐土!(第2页)
等孩子的母亲千恩万谢地抱着渐渐安静的孩子离开,王晓晓才给张兴东倒了杯茶:“老先生看着面生,是从别处来的游医?”
“算是吧。”张兴东接过茶杯,指尖触到温热的杯壁,忽然觉得元神的灼痛感轻了些,“我也有些旧疾,想来镇上寻些医理。”
“什么病?”王晓晓立刻来了精神,搬过脉枕,“我给您把把脉?”
张兴东犹豫了一下,还是将手腕放在脉枕上。王晓晓的指尖纤细却有力,轻轻搭在他的腕脉上,眉头渐渐蹙起:“老先生的脉象……好奇怪。既像气血亏虚,又带着一股说不出的强盛,像是……像是枯木里藏着烈火。”
她想了想,又拿起听诊器:“要不听听心肺?西医的听诊器有时候能发现中医摸不出来的问题。”
冰冷的听诊器头贴在胸口时,张兴东微微一怔。他活了亿万年,见惯了仙家法宝,却从未想过,这般凡铁所制的物件,竟能清晰地听到体内气息的流动。王晓晓一边听,一边在本子上记录:“心率有点慢,呼吸音倒是平稳……您这病是不是一阵一阵的?发作起来像五脏六腑都在烧?”
张兴东惊讶地看着她:“你怎么知道?”
“我爷爷以前也得过类似的病,西医叫神经官能症,中医说是阴虚火旺。”王晓晓收起听诊器,认真地说,“他就是靠中西医结合调理好的——白天吃西药稳定神经,晚上喝中药滋阴降火,再配合艾灸足三里、涌泉穴。”
她取来纸笔,一边写一边说:“您看,中医讲‘整体观念’,把人当一个整体看;西医讲‘微观精准’,能找到具体的病灶。其实两者不冲突的,就像阴阳互补。”
张兴东看着她笔下的药方,上面既有当归、生地等中药,也有谷维素、维生素等西药名,旁边还画着几个穴位的位置。他忽然想起自己发作时的感受:元神灼痛如烈火,这是“阳盛”;耗损修为如枯木,这是“阴衰”。道家只知补阴,佛家只知抑阳,却从未想过,或许可以像这般,一边用“精准之法”疏导过剩的阳气,一边用“整体之法”滋补亏损的阴精。
“老先生,您试试这个思路?”王晓晓把药方递给他,“要是信得过我,我可以帮您调理调理。”
张兴东接过药方,指尖微微颤抖。这张薄薄的纸,竟比天庭的金砖还要沉重。他看着王晓晓清澈的眼睛,忽然笑道:“好啊。只是我这病有些特殊,怕是要多麻烦你些时日。”
接下来的日子,张兴东便在杏林镇住了下来。每日清晨,他跟着王晓晓去后山采药,听她讲哪些草药能清热解毒,哪些能补气养血;上午在诊所里看她给病人把脉、开方,也看李哲给病人打针、输液;下午便跟着王晓晓学针灸,看着那些细细的银针扎在穴位上,竟能缓解他元神的灼痛;晚上,王晓晓会给他熬一碗汤药,里面既有滋阴的药材,也加了些西药磨成的粉末。
他发现,王晓晓的诊所总是最热闹的。来看病的既有信中医的老人,也有信西医的年轻人。有个患风湿的老农,王晓晓给他开了中药,又教他用西药药膏外敷;有个孕妇孕吐严重,她用针灸缓解症状,又让李哲开了维生素B6补充营养。
“你就不怕别人说你不伦不类?”一日傍晚,张兴东看着王晓晓整理药材,忍不住问道。
“治病救人,哪有那么多规矩?”王晓晓擦了擦手上的药渣,“我爷爷说,当年他在战场上,西药不够了,就用草药救伤员;草药没效果了,就用手术刀划开伤口取子弹。能救命的法子,就是好法子。”
张兴东望着窗外渐暗的天色,元神的灼痛感又隐隐袭来。他按照王晓晓教的法子,取出银针,自己扎在太冲、内关等穴位上,同时服下那混合了中西药的药丸。奇妙的是,西药的成分迅速抑制了神经的灼痛,中药的药性则缓缓滋养着亏损的本源,两种力量在体内交织,竟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