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82章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(第3页)
第六章 铁轨上的朝阳
詹天佑站在八达岭的山岗上,手里的图纸被风吹得哗哗作响。他身后,一群留着辫子的工人正用锄头挖着路基,铁镐撞击岩石的声音,在山谷里回荡得很远。
“总工程师,这坡度太陡了,火车怕是爬不上去。”英国工程师金达的声音里带着怀疑,他手里的烟斗冒着烟,像个不肯熄灭的问号。三个月来,他一直说中国人修不了这样的铁路,说这条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,得请英国的专家来。
詹天佑没有回头,他的目光落在图纸上的“人”字形线路上。那是他熬了三个通宵想出来的办法,让火车在山谷里转个弯,就能把坡度降下来。他想起留学美国时,老师拿着世界地图说:“中国就像一头沉睡的狮子,醒来时会震动世界。”那时他就在想,自己要做唤醒狮子的人。
“金达先生,”詹天佑的声音平静却有力,“你看着就是。”他走下山坡,接过工人递来的水平仪,跪在泥土里测量着路基的高度。膝盖下的石头硌得生疼,却让他想起十二岁那年,父亲在留学契约上按手印时,眼里的期盼。
秋天到来时,铁轨终于铺到了青龙桥。詹天佑站在站台上,看着第一列火车缓缓驶来。车头的烟囱里冒着白烟,像一条白色的巨龙,在山谷里蜿蜒。车厢里,坐着穿着西装的官员,也坐着穿着布鞋的农民,他们的脸上都带着同样的兴奋。
当火车沿着“人”字形线路爬上陡坡时,站台上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。金达放下了手里的烟斗,对着詹天佑竖起了大拇指:“詹先生,你创造了奇迹。”
詹天佑笑了,他看着火车消失在隧道的尽头,心里忽然涌起一股暖流。他知道,这条铁路不仅仅是铁轨和枕木,更是一条连接过去和未来的路。从商周的车马道,到秦汉的驰道,再到今天的铁路,这片土地上的人,从来没有停下过追赶时代的脚步。
许多年后,当高铁在这片土地上飞驰,当“一带一路”的列车驶向更远的地方,人们或许不会记得詹天佑的名字,却会在车轮与铁轨的撞击声里,听见一个民族走向复兴的脚步声。而那条用钢铁铺就的路,早已和黄河、长江一起,成了这条文明长河里,最坚韧的一段河床。
第七章 屏幕里的星河
王亚平站在天宫空间站的舷窗前,看着地球在黑暗中缓缓转动。蓝色的海洋和白色的云层交织在一起,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,而那些散落的城市灯光,像不小心撒在宝石上的碎钻。
“亚平老师,您能再讲讲‘天宫课堂’的实验吗?”地面指挥中心传来孩子们的声音,带着稚嫩的好奇。三天前,她在空间站做的“水膜张力实验”,让千万个孩子瞪圆了眼睛,他们说,那层亮晶晶的水膜,像童话里的魔法。
王亚平笑了笑,拿起身边的悬浮水珠。水珠在失重环境下变成了完美的球体,里面映着她的影子,也映着地球的轮廓。她想起二十年前,自己还是个飞行学员时,在图书馆里看到的《天工开物》,那本明朝的科技着作里,画着古人纺织、冶铁、造船的样子。那时她就想,古人的梦想,或许就是今天的我们正在做的事。
“同学们,”王亚平的声音通过无线电波传到地球的每个角落,“你们看这滴水珠,它就像我们的地球,而我们,都是住在这颗水珠上的人。不管是古代的张衡发明地动仪,还是今天我们探索太空,都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。”
她拿起一根羽毛,让它和一把锤子同时下落。在失重的环境里,它们像一对朋友,肩并肩地飘向舱底。这个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过的实验,此刻在太空中有了新的意义。
“科学没有国界,但科学家有祖国。”王亚平的目光再次投向地球,中国的轮廓在夜色里隐约可见,“我们探索太空,不是为了征服,而是为了更好地守护我们的家园。”
地面指挥中心里,响起了孩子们的掌声。王亚平知道,这些掌声里,藏着未来的希望。从甲骨文上的星象记录,到张衡的浑天仪,再到今天的空间站,中国人对天空的向往,从来没有改变过。
当她结束通话,转身看向舱内的实验设备时,忽然发现屏幕上显示着一幅星图,那是用最古老的星官命名法标注的——紫微垣、太微垣、天市垣,像三个守望的星座,守护着这片天空。
王亚平笑了,她知道,这条文明的长河,从来没有停下过流淌。从黄河边的陶罐,到甲骨上的文字;从丝绸之路上的驼铃,到铁轨上的列车;再到今天飞向太空的航天器,每一代人都在为这条河注入新的水流。而那些流淌在时光里的智慧、勇气和坚韧,早已成了河底的基石,让这条河无论遇到多少险滩,都能奔腾向前。
窗外,地球还在缓缓转动,像一个永远不会停下的陀螺。而人类的文明,就像这颗星球上最亮的光,在宇宙的黑暗里,闪烁着永不熄灭的光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