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1章 青峰县六十万农民的后路,我们得留

郑仪的越野车在蜿蜒的山路上颠簸前行,远处的山坡上,新开辟的药材种植基地隐约可见。

 “郑书记,前面那片就是新推广的山茶药材种植区。”

 司机提醒道:

 “听说农业局最近在搞试点。”

 “去看看。”

 郑仪推开车门,寒风中带着一缕药材特有的清苦气息。

 他们沿着刚开辟的泥泞小径向上走,很快看到两个身影蹲在地垄边,正仔细查看着刚出土的嫩苗。

 其中一人头发斑白,皮肤黝黑,身上的中山装洗得发白,裤腿上还沾着泥点子,乍一看像个地道的农民。

 另一人是个年轻人,戴着眼镜,正拿着笔记本记录着什么。

 “老乡,你们是农业局的?”

 郑仪走近问道。

 那中年人一听声音,忙抬头站起身,拍了拍手上的泥土,脸上露出一丝憨厚的笑容:

 “您是……郑书记吧?”

 郑仪有些意外:

 “你认识我?”

 旁边那年轻大学生连忙解释道:

 “我们在县里的新闻上见过您的报道……李局长一直说,您一定会到基层来看看的。”

 “农业局副局长,李卫民。”

 中年人伸出手,掌心粗糙,显然是常年干活的痕迹。

 郑仪握了握他的手,目光扫向地里的药材苗:

 “这片基地,是你们在推?”

 李卫民点点头,语气里带着几分朴实的自豪:

 “去年从省农科院引进的山茶和中药,耐寒耐旱,经济价值高,很适合咱们这儿的山地种。”

 他蹲下身,轻轻拨开土层,露出几株刚刚冒芽的幼苗:

 “您看,根已经扎稳了,只要熬过这个冬天,明年开春就能见效益。”

 郑仪注意到,地里的小苗虽然稀疏,但每一株都被精心照料,周围的杂草也被清理得干干净净,显然有人经常在这里打理。

 “试点的村子反应如何?”

 郑仪问道。

 李卫民叹了口气:

 “难啊,老百姓怕亏钱,一开始没人愿意种。后来我们找了几个村里最穷的农户,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,还签了保底收购合同,先让他们试种。”

 “效果怎么样?”

 “现在才刚开始,还看不出成效。”

 李卫民摇摇头。

 “但至少,这几户愿意跟着干了。”

 旁边的年轻大学生补充道:

 “李局长每周都会来这儿看两次,有时候直接在村里住下,就怕苗子出问题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