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章 锦衣卫(第2页)

 还是真的经历了一场劫难后,看破了红尘? 

 当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,如今却真的关门谢客,过起了闲适的小日子? 

 更让人费解的是,按照文官的惯例,像丞相这样的职位,通常需要三次辞呈才能被准许离职,这也是君臣间默认的默契。 

 这样做,本是为了彰显君主对臣子的重视。 

 然而,这位丞相刚递上第一份辞呈,就被免去了职务,这未免太干脆了吧?他难道真的心甘情愿? 

 总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,这里面肯定有什么猫腻。 

 胡惟庸什么时候学会韬光养晦了? 

 最诡异的是,胡惟庸刚刚生了一场大病,还丢了官职,现在深居简出倒也合乎常理,朱元璋也挑不出错来。 

 这个胡惟庸,真是越来越让人捉摸不透了。 

 ------------ 

 江山代有才人出,各领数百年。 

 明朝初期,虽然因胡惟庸突然卸任、李善长崭露头角而引发了一些动荡,但最终还是恢复了平静。 

 尤其是胡惟庸闭门谢客,不与外界往来的方式,让那些暗中期待渔翁得利的人恼火不已。 

 他们比朱元璋还要生气。 

 毕竟,在他们看来,胡惟庸身为丞相,怎么能如此消极对待? 

 那可是位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啊,应该积极行动,带领一帮人与李善长对抗才是。 

 可事实却是,胡惟庸府门紧闭,无人能轻易进入。 

 除了偶尔采购生活用品的仆人和偶尔拜访的御医外,府邸愈发低调。 

 渐渐地,大家也习惯了官场中少了胡惟庸的身影,甚至听到他的名字的机会也越来越少。 

 这一晃,半个多月过去了。 

 李善长在丞相的位置上逐渐展现出自己的手腕。 

 他毕竟是老臣,权力欲望虽强,但能力不容小觑。 

 新官上任三把火,刚爬到丞相高位的李善长,最近这段时间格外努力工作。 

 但他不知道的是,一个巨大的陷阱正在等着他。 

 大内深处,朱元璋并未端坐于那至尊至贵的龙椅之上,而是宛如一位乡间老农般半靠在石阶上,冷眼盯着面前的毛骧。 

 “毛骧,你给朕说说!” 

 “为何那些上户部报备钱粮的官员所持账册为空白,却又有当地官印?” 

 “而且,朕查了一下,这样的事似乎并非首次发生。” 

 “为何朕之前竟毫不知情?” 

 毛骧额头渗出冷汗,扑通一声跪倒在地。 

 他知道,朱元璋是真的生气了,若他无法给出一个令人心安的答复,今日怕是难逃一劫。 

 “陛下,这事锦衣卫确实察觉过,但小人真不知这样做违背圣意。” 

 “发现此事后,小人特意去问过户部堂官,问这样做是否妥当。” 

 “当时户部堂官回应称,地方官员到户部报账时,途中常有损耗,所以账册上官印数字难免对不上。” 

 “为此,必须将账册退回原地重写后再送回户部,才能完成销账。” 

 “这一来一去,耗费的人力物力颇多。” 

 “于是,各地依照前朝旧例,预先准备好空白账册并盖好官印,到了户部后,现场核实钱粮后重新填写账册,既节省了资源又不误事。” 

 “小人听了觉得有理,况且各地皆如此操作,所以未曾上报,实乃小人之罪!” 

 朱元璋听至此处,眼角微微颤动,太阳穴处更是青筋暴起。 

 但他出口的话语却平静得毫无波澜。 

 “前朝?也就是说,元朝时就这般行事了?” 

 “嗯,他们倒是想得周全!” 

 “这样确实免去了驿站来回奔波,省了不少开销和时间。” 

 “锦衣卫本非六部五司出身,对这些细节并不清楚,朕也不会责怪你。” 

 “不过……毛骧,往后你若遇到不懂之事,莫要自行揣测,直接报上来!” 

 毛骧连头也不敢抬,深深伏在地上,听到这话不但未觉安心,反而愈加谨慎,连忙回答:“是,陛下!” 

 “退下吧!” 

 待毛骧战战兢兢、轻脚轻手离去后,朱元璋终于按捺不住,猛然站起,一脚踢向御案。 

 原本平静如水的脸上此刻因愤怒而涨得通红。 

 “叛逆奸佞!贪赃枉法之徒!” 

 “这是当我们是无知愚民吗?” 

 “所有人都明白,就我们被蒙在鼓里。” 

 “真是越来越有能耐了!” 

 “宋利,传李善长!” 

 一直隐匿于暗处几乎无人察觉的宋利听到指令,立刻俯身领命,小心翼翼地沿着墙壁退到殿外,动作轻巧而迅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