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6章 指点江山的坚实基础(第2页)

 毕竟烹饪是一种需要长期练习的技艺。 

 他自幼便在外用餐,即便父母忙碌无暇准备饭菜,也只是托付给亲戚或干脆给他钱让他去小餐馆甚至路边摊解决。 

 大学时期更是离不开食堂和餐馆。 

 毕业后进入职场,应酬不断,即便有时留在公司或休假,又有谁愿意早起做饭呢?外卖和餐馆岂非更方便? 

 所以,论起厨艺,胡大老爷仅能达到勉强应付的程度。 

 但若论及品尝过的、听闻过的、见过的美食……胡大老爷堪称无敌!没办法,过去工作的经历让他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口味的客户,几乎尝遍了所有类型的美食。 

 有传承、重创意、建品牌的…… 

 偏偏他这种人在陪客人用餐时,还得附和夸赞饭菜多么**。!鸿+特′小*说?网^ ?更¢新?最+快/ 

 如此反复,他对烹饪之道了解得越来越多。 

 等到胡大老爷来到这个时代后, 

 这些积累便成了他指点江山的坚实基础。 

 当然,这也归功于现代对许多技艺和经验的公开分享。 

 否则,胡大老爷不可能通过间接方式学到这么多烹饪知识。 

 总而言之,胡府的厨艺确实领先这个时代不止一个层次。 

 技术与创意的双重碾压! 

 时代的浪潮迎面扑向朱标。 

 看着儿子兴奋的模样,朱元璋感到十分失落。 

 自己的胖儿子怎么变成这样了? 

 难道连基本的孝心都丢了? 

 朱标及时止住了话头。 

 可当他看向父亲时,却发现父亲正用幽怨的眼神盯着他。 

 差点让他一口茶喷出来。 

 不过,他并非愚蠢之人,立刻意识到自己刚才的话多么荒唐,连忙补救: 

 “爹,我本想给您和母后带些胡府的新菜。 

 ” 

 “但转念一想,带回来的菜可能不热,也不一定合您的口味。 

 ” 

 “再说了,这是太子妃的娘家,我们随太子妃回门还让人额外准备菜肴,似乎不太合适。 

 ” 

 “所以,我已经让胡公安排了一位厨子直接入宫。 

 ” 

 “毕竟太子妃喜欢家里的味道,从她娘家请一位厨子进宫,理所当然!” 

 “爹,这厨子暂时先留在您的御厨里,等教会了这边的大厨,我再带他回东宫,您觉得怎么样?” 

 朱元璋听完朱标的这番话,原本带着几分不满的表情缓和了一些。 

 其实他对儿子的做法感到很满意。 

 一顿饱和每顿饱的区别,他又怎么会不清楚?与其只带回几道菜,不如直接把厨子带回来。 

 至于食材?胡府有的东西,皇宫里怎么会没有?而且刚才朱标的意思很清楚,不过是些普通的食材,若是连这些都没有,那御膳房的人确实该被问责了。 

 最重要的是,这是朱家对儿媳的宠爱。 

 太子妃不适应宫中的饮食,回门时就立刻安排厨子进宫。 

 这样的事情传出去,谁不会羡慕太子妃? 

 至于厨子多做一点活儿?那是应该的,难道宫里只有太子妃一个人吃饭吗?多发一些俸禄即可。 

 嗯,这小子还算记得他的父母,不错! 

 父子二人继续处理政务的时候,大明周报社的新任主管李建林正在琢磨着下巴,看着手中的信纸。 

 他准备给胡大老爷写一封邀请函,邀请他到报社看看、巡视一下。 

 公事上讲,这报社是胡大老爷亲手创立的,无论人员招聘还是规章制度,都由他决定。 

 胡大老爷来看看,发现问题可以及时解决,这样有助于他将大明周报办得更好。 

 私心方面,李建林非常渴望进步。 

 他出身于普通家庭,一路走来没有名师指导,全靠自己努力。 

 要想有所发展,他需要一条捷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