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1章 步行去工部,当作饭后散步(第2页)
 
不过,尽管知道上司是在试探自己,胡仁彬还是决定敷衍过去。
 
毕竟,他怕父亲责备。
 
“多谢县尊的好意!”
 
“但家父最近身体不适,已经辞官回乡休养了。
 
”
 
“现在家中很少接待客人,恐怕不便招待县尊。
 
”
 
这是因为今天在户部闹出了不小动静。
 
胡仁彬也就没有再提及自己是富商之子的身份。
 
他依然隐瞒了一部分**,只说了九分实话。
 
毕竟,父亲因伤辞官闭门谢客的事情是真的。
 
李开祥一听这话,立刻警觉起来。
 
好家伙,果然大有来头。
 
不过,他也怀疑胡县尉话中的真实程度。
 
他不信一个辞官归乡之人能让人人都对他毕恭毕敬。
 
这明显说明胡仁斌背后有人撑腰。
 
于是回到上元县后,李开祥对胡仁斌格外客气。
 
两人商量事情时,完全没有官架子。
 
县衙上下都惊呆了。
 
李开祥可是堂堂县令啊!
作为一县之主,掌控全县生杀大权,为何对县尉如此客气?
 
---
 
李开祥为了辖区和自身前途努力之时,朱元璋和六部同样忙碌。
 
江南这次水患实在严重,毫无预兆就爆发了。
 
波及范围广,影响深远,导致**蔓延,百姓流离失所。
 
官员虽然生活无忧,但朱元璋可不是好说话的主儿。
 
一旦堤坝溃决,不管你是新官还是老官,不管是否是你负责修建的,出了事就是你的责任。
 
不过朱元璋还算宽容,给官员一个机会。
 
如果灾民安置妥当,灾后重建顺利,或许不但能免罪,还能得到提拔重用。
 
老朱出身农民、乞丐,却无师自通学会了后世资本家的种种手段,打得一手好“打一巴掌给一颗糖”的功夫,简直炉火纯青。
 
官员们又能怎么办呢?还不是乖乖就范!毕竟,这不同于后世可以随意跳槽的时代。
 
就算有人想效仿胡大人辞官,也得三思而后行。
 
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胡大人那样,辞官后依然逍遥自在,官场依旧畅通无阻。
 
所以,他们只能乖乖听命,为朱皇帝卖力干活。
 
幸运的是,胡大人出手了。
 
没人想到他随手发明的混凝土竟然如此有用。
 
这段时间,工部几乎所有工匠都被调去生产水泥了,各地的矿场也在全力开采石灰矿。
 
水泥这种新问世的东西,很快就被送到洪涝最严重的地方。
 
有熟悉业务的工部官员在,再加上朱元璋亲自派来的锦衣卫和内侍监督,堤坝重建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。
 
那些地方官即使背后有人撑腰,面对天子近臣也是毕恭毕敬。
 
于是,在严格按照胡大人的指示和工部试验结果操作的情况下,水泥展现出了惊人的威力。
 
首先是加工便捷!过去修建堤坝需要巨大的石块,采集、运输、雕刻、摆放每一步都费时费力。
 
而现在完全不同了。
 
就在现场,只需将水泥、河沙、水混合后倒入模具,简单至极。
 
无论多大的尺寸,只要稍微调整模具即可。
 
之后等其凝固,敲掉模具,一块规整且坚固的“奠基石”就完成了。
 
原本需要数年时间和大量人力物力才能建成的堤坝,如今在工部官员的调度下,仿佛流水线作业般高效完成。
 
目睹这一幕的百姓,无不感到如同见到奇迹。
 
水泥的应用绝不仅限于堤坝建设,在遭受水患的城市中,它在城墙和房屋修缮上的表现尤为亮眼。
 
不得不承认,每个时代都有善于思考的能工巧匠。
 
尽管他们未必了解水泥生产的复杂过程或其中蕴含的知识,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实际应用中的迅速成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