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1章 步行去工部,当作饭后散步(第3页)

 

从搅拌水泥到涂抹腻子,熟练的泥瓦匠很快被培养出来。

 

这些人随即被派往各地,以大师的身份指导工匠施工。

 

有了他们的带领,受灾城市重建的速度极为惊人。

 

工程进展几乎完全取决于水泥供应的速度。

 

水泥供应得快,修复工作自然迅速推进。

 

无需考虑其他因素,亲眼见证新城墙和新房屋拔地而起的过程,比任何言语都更具说服力。

 

此外,用水泥建造的建筑坚固性远远超过传统木结构建筑,这让无数百姓对这种混凝土赞誉有加。

 

同时,大家对朱元璋这位洪武皇帝以及大明王朝深感满意。

 

实际上,这其中还藏着胡大老爷的一个小计划。

 

无论是土豆还是水泥,最初都是由胡大老爷研发出来的。

 

胡大老爷事先就跟朱元璋约定好,这功劳算他的,但对外却不留名。

 

他知道自己的名声已经够大,再添名声对君王来说可能不利。

 

朱元璋性格强硬,不会顾忌名声,只求彻底解决问题。

 

因此,胡大老爷安心配合,将功劳归于朝廷和朱元璋,而自己则隐于幕后。

 

百姓感恩戴德,歌颂的全是朝廷和朱元璋,丝毫未提胡大老爷。

 

然而,朱元璋内心清楚,这水泥带来的巨大成效大部分源于胡大老爷的努力。

 

他时常感慨,若所有臣子都能如此尽责,他定会非常欣慰。

 

但想到其他官员常有懈怠,他又不免忧虑。

 

水患结束后,朝中气氛稍缓,但朱元璋依旧铭记胡大老爷的贡献。

 

水患之后,工部的工作丝毫没有减轻。

 

问题远不止于修复溃堤部分那么简单,有些堤坝已濒临崩溃,只是靠当地官府及时调配人力物力勉强顶住了洪峰。

 

灾后重建绝非短时间内能完成,目前所做的仅是最紧迫的任务,接下来工部还需面对大量工作。

 

此时,胡大老爷的存在格外扎眼。

 

工部上下全员投入工作,有些人干脆住在工部。

 

大家忙得不可开交,而胡大老爷却悠闲得很:摸鱼、拖延、迟到、早退、旷工。

 

若放在平时,他还不至于如此显眼,但在如今这般辛苦忙碌的氛围里,他的行为就显得特别突兀了。

 

人性中对公平的敏感由此可见一斑。

 

胡大老爷并非毫无察觉,他知道工部同僚的情绪。

 

但他也有自己的委屈:难道他愿意这样吗?与其在工部混日子,他宁愿回家和家人打麻将。

 

这段时间,家里的麻将高手们技艺大增,对弈起来令人畅快无比。

 

然而,他不能就此离职。

 

朱元璋不允许他辞职,连换一个轻松岗位的要求都不准。

 

他若是完全不去工部,也觉得不太好意思,毕竟他还挂着工部侍郎的名号呢。

 

因此,他只能晚来早走,每天在工部耗着。

 

其实胡大人并非什么都不做,毕竟他的职位关键,很多事情非他签字不可,没有他的批准就无法推进。

 

尽管他不太情愿,但还是每天板着脸到工部坐着,和同僚们互相煎熬。

 

现在水患已基本解决,虽然工部事务仍繁杂,但不再紧迫,胡大人终于松了一口气,似乎可以辞官了。

 

这天吃完早餐后,他干脆步行去工部,当作饭后散步。

 

到达时,已经接近午时。

 

工部尚书章善正有事找他,找了一上午都没影儿。

 

府上、衙门都找不到人,大家都快急疯了。

 

就在大家无计可施时,胡大人悠哉地出现在工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