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27章 君主立宪(第3页)
“如此,陛下不再是孤家寡人面对整个官僚体系,而是借助议会之力,洞察百司,明辨忠奸。办不好事的,有议会逼其现形;陛下只需根据议会呈现的结果,运用好手中的人事任免权即可。责任,由办事的官员和监督的议会共担,陛下则超然其上,掌控大局,赏罚分明,何愁政务不修?”
他顿了顿,语气愈发深沉:“而这一切的根基,在于一部超越任何人、任何权力的《大宋宪法》!陛下不再是‘口含天宪’,而是与百官万民一样,共同遵守这部根本大法。宪法明文规定皇帝之权责、议会之职能、百官之义务、百姓之权利。何事可为,何事不可为,皆有法可依。”
“如此,君权看似受了约束,实则更加稳固。因为陛下的权力来自于宪法,而非来自于莫测的‘天意’或强横的暴力。陛下依法用权,则权位稳固;反之,若违宪滥权,则议会可依据宪法发声,天下可依据宪法质疑。此谓‘君主立宪’。”
“陛下之责,从统御万物、事必躬亲,转变为守护宪法、仲裁纷争、任免贤能、掌控军队。责任小了,压力轻了,但真正的核心权力,反而更加集中和稳固了。”
陈太初从权力的本质、旧制的弊端,到新制的设计、运作的细节,再到宪法的意义、君主的全新定位,由浅入深,娓娓道来,为赵构和赵伯琮勾勒出一幅截然不同却又切实可行的江山蓝图。
最后,他总结道,声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:“军权在握,则天下易主之患可消。宪法立威,则纲纪崩坏之危可除。议会监督,则政务壅塞之弊可解。陛下若能揽此核心,放彼琐碎,何愁大宋不中兴?何愁圣君之名不垂青史?”
海涛声阵阵,涌入议事厅。
赵构目光灼灼,显然已被深深触动,脑海中飞速盘算着其中的利弊与实施的可能。
赵伯琮则眼神明亮,仿佛看到了一个不同于汴梁倾轧混乱的新世界。
陈太初平静地注视着他们。
他知道,种子已经播下。
能否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,
或许,
就看眼前这位康王,
如何抉择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