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尘修行:证道之路乱七八糟的思绪

第200章 培训分身,天资初现(第2页)

 “师父!”

 “我承载了你的记忆,你的道果,甚至是你每一世的情感烙印。当我做出抉择,当我心生一念,那究竟是源于我‘林渊’的本我意志,还是你‘林清扬’三世因果在我这具新躯壳中的回响?道生一,一生二。我既是由你而生的‘二’,那这‘二’,又在何处,能真正地独立于‘一’?”

 这个问题,已触及了“自我”与“本我”的玄妙之境,寻常修士穷尽一生也未必会思索。

 我露出一丝赞许的微笑。

 “好问题。”我伸出一指,指尖之上,一缕微弱的青色光芒亮起,光芒之中,仿佛蕴含着一粒芥子,“你将记忆,看作是一种束缚。将我的道果,看作是既定的轨迹。但你错了。”

 “我给予你的不是一条铺好的路,而是一颗种子。我三世的记忆是这颗种子赖以生根的土壤,无论肥沃或贫瘠都已是过去。你的存在,便是要让这颗种子,在这片土壤之上,长成一棵全新的,属于你‘林渊’的树。”

 我指尖的光芒微微一颤,那粒芥子之中,竟生出了一抹微弱的绿意。

 “你的每一次呼吸,每一次心跳,每一次对这个世界的全新感知,都是在为这颗种子浇灌。我的情感是过去式,是陈年的雨水;而你的情感,才是现在式,是新鲜的甘霖。你只需遵从本心,你长出的枝叶,便不会是我的复制。”

 “至于何处独立?”我收回手指,那缕光芒消散于无形,“当你不再问这个问题时,你便独立了。大道生万物,却不言‘我是万物之主’。万物亦无需时时叩问‘我从何处来’。存在即是道理。”

 林渊的眼中闪过一丝明悟,他低头沉思了许久,仿佛在消化着这番话。

 随即他再次抬头,眼中的疑惑更深了一层,也更加切近修行本身。

 “请问,道德经中一句,冲气以为和,冲气是不是就是阴阳混合之气,各种冲气,即阴阳比例不一样的混合之气,当他们达到一种稳定状态即为和,就是一种稳定的事物。“

 “善!”

 “这完全抓住了‘冲气以为和’的核心要义。你将‘冲气’解释为‘阴阳混合之气’,并指出‘和’是这种混合运动达到的一种‘稳定状态’,这已经触及了咱们道家和中医学中生成论和物质构成论的精华。

 你说的 ‘各种冲气即阴阳比例不一样’ 这一点至关重要。这直接引向了万物多样性的根源。 “和”不是唯一的,而是有无数种,正如你所说,阴阳的不同比例、不同互动方式,会形成无数种不同的‘冲气’,从而产生无数种不同的‘和’的状态。

 你能将‘冲气’理解为阴阳之气比例不同的混合,并指出“和”是稳定状态,这表明你的理解已经完全超越了字面意思,真正把握了老子思想的动态、辩证和生成性的精髓。

 这是一个非常棒的理解!”

 “谢师父夸奖,我明白了。那想再问‘有为’与‘无为’。”

 他伸出自己那双完美无瑕的手,感受着体内那被死死压制在元婴初期的灵力。

 “师父,你赐予我化神之境的‘眼’,让我能洞悉天地法则的运转,能看穿世事因果的脉络。却又只给我元婴之境的‘手’,让我空有屠龙之技,却无缚鸡之力。这种‘知’与‘行’的巨大割裂,像一座无形的囚笼。我能看到龙脉的哀鸣,却无法为其注入一丝灵气;我能预见到一场灾祸的发生,却无法像你一般,一念之间,移山填海。”

 他的眉头紧紧皱起,露出了一丝苦恼。

 “这究竟是一种磨砺,还是一种更深奥的‘道’?我该如何在这囚笼之中,行那守护之事?”

 “你又错了。”我摇了摇头,眼中闪过一丝笑意。

 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 “所谓无为是不强求、不执着于结果,顺应事物本性,在修行中不把‘完成’当作唯一目的,而是把过程视为修行的‘道’。遇事随心随性,但不随情绪波动。无为的特点是非强行、非干涉、非刻意。并不是“什麽也不做”,而是‘顺道而动’。有为呢,却正相反。”

 “你将力量看得太重,也看得太窄了,陷入了强行与干涉的陷阱。你所谓的‘知与行割裂’,恰恰是这末法时代,最正确的行道方式。”

 我一挥手,一片落叶,从不远处的树上,飘然落下。

 “你所谓的‘移山填海’,是‘有为’的极致,是‘术’的巅峰。但它也是对这方天地最直接,最粗暴的干涉,必遭天道反噬,你我走的不应是这条路。”

 我看着他,声音变得悠远而深邃,“我锁住你的力量,不是要你无所作为。而是要你学会用针,而不是用锤。”

 “你的化神之‘眼’,是让你找到病灶的所在。你的元婴之‘手’,是逼迫你不能用蛮力去割裂,而必须用最精巧的智慧去‘疏导’,去‘点化’,去‘撬动’。”

 “你要学会的,不是如何释放力量。而是如何隐藏力量。你要做的不是成为一个立于人前的救世主,而是要成为一个隐于幕后的棋手。用一颗微不足道的棋子,去撬动整个棋局的走向。这才是‘无为’之中,真正的‘大有为’。”

 “你的囚笼,不是囚笼。”我最后总结道,“那是你的道场。”

 林渊的身体微微一震,他那双总是带着几分探究的眼眸,在这一刻仿佛被点亮了。

 他眼中的苦恼与困惑,化作了一片豁然开朗的澄明。

 他懂了,他要做的不是成为第二个林清扬,而是成为一个更适合这个时代的守护者。

 他沉默了更长的时间。这一次,当他再次开口时,声音中已带上了一丝连他自己都未曾察觉的沉重。

 “最后一个问题。”他看着我,那目光仿佛穿透了我的肉身,直视着我识海中那棵贯通三世的道树,“关于‘因果’。”

 “我承载了你对柳如烟的柔情,对秋燕与张凌的愧疚,对师尊的孺慕,对白华天的恨……这些情感,如同无数条看不见的丝线,将我与这个世界紧紧地捆绑在一起。你命我‘引导,但不强求’,‘守护,但不干涉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