诸天帝王论道群何处问黄庭

第35章 忠义之士

见朱辅焱有些不明所以,张良索性为他解释明白。

 

“宋国覆灭南平国不久,根基不稳,如此咱们拿下南平就容易多了,此其一也。”

 

“李唐人才济济,若是其在湖南站稳脚跟,定然会向湖北扩张,咱们占据湖北,可以挡住李唐向北的路,迫使其向东发展,此其二也;”

 

“若是李唐势大,咱们也可联系淮南那边,夹击李唐,此其三也。”

 

······

 

朱存梧并没有料到,赵匡胤一死,其他皇帝立马就对龙蛇世界下手了。

 

以至于他自己反而晚了一步。

 

不过,现在朱存梧还不知道这些情况,他正在查看着参加殿试的举人名单,目光被其中的几个名字所吸引。

 

泰武朝的会试,仍旧以四书五经、八股文、策论、诗赋和经义为主,不是皇帝不想改变,实则是短时间内变不得。

 

虽然很多士子叫嚣着要取消八股文,可朝廷真要是取消了,说不得这些人就带头造反了。

 

而殿试,泰武皇帝专行独断,变成策论、历史、地理、算数四科。

 

春闱分为会试和殿试两部分,会试筛选人才,殿试排列名次。

 

也就是说,只要通过会试,就已经取得了进士的资格,除了第一名会元,其他的名次并不重要,第二名和最后一名并没有什么不同。

 

真正的名次,还得根据殿试成绩再重新排列,即一甲、二甲、三甲进士。

 

一甲三人,即状元、榜眼、探花,赐进士及第,入翰林院;

 

二甲不超过百人,赐进士出身,而后馆选庶吉士十余人入翰林院,其余人在六部观政三年;

 

三甲,赐同进士出身,直接下放地方州县当县令。

 

……

 

所以,朱存梧从殿试下手,切入点选的很好,涉及人员也就几百人而已。

 

得利者自然拥戴,而吃亏了的一部分人,只能自己吞下苦果,否则,千军万马中考来的官位还要不要了?

 

如此一来,自然掀不起任何风浪。

 

而其他举人秀才得知殿试的考试内容,也会提前做好准备,以备泰武五年再战。

 

……

 

故而变法之事,不能太过急躁,得要分清主次缓急,循循而进,历史上多少变法因为急功近利而失败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