诸天帝王论道群何处问黄庭

第35章 忠义之士(第2页)

 

不能把所有人都推到对立面,否则等待就是众叛亲离,一如当年商纣王帝辛。

 

这位爷到底是不是像后世网络上说的那么贤明,朱存梧不知道,但是朱存梧知道,帝辛若不是急功近利,也不会遭致所有人的反对,落了个众叛亲离的下场。

 

历史上昏君多的是,为什么亡国之君最出名,盖因一句“成王败寇”罢了。

 

朱存梧可不想跟帝辛一样身败名裂。

 

……

 

殿试的试卷,都是由主考官批阅,最后挑选几份出众的,呈于皇帝面前,由皇帝选出其中最好的,点为状元。

 

不过当今皇帝比较霸道,不但钦点了“三鼎甲”,还指定了二甲第一名。

 

状元,夏完淳,江东省松江府人,年仅十七岁。三元及第,连中秋闱解元、会试会元、殿试状元,可谓自古英雄出少年。

 

榜眼,顾炎武,江东省苏州府人,三十五岁。

 

探花,王夫之,湖南省衡阳人,二十九岁。

 

二甲第一名,黄宗羲,浙江宁波府人,三十八岁。

 

在历史上,这四人都是抗清救国的忠义之士。

 

其中,夏完淳年少英勇就义,被奉为民族英雄;

 

而王夫之、顾炎武、黄宗羲三人,则在抗清失败后,各自归隐著书立说,拒绝清廷招揽,被后人并称为“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”。

 

夏完淳九岁即善诗词歌赋,有神童之誉。在南京沦陷后,十四岁的夏完淳跟随其父夏允彝起兵抗清。夏允彝兵败自杀后,夏完淳又跟随其师陈子龙继续抗清,后兵败被俘。面对洪承畴的劝降,年仅十六岁的夏完淳赋诗明志,慷慨就义,一首《别云间》,羞死洪承畴这等二臣贼子。其著作有《夏完淳集》《夏节愍公集》《南冠草》等。

 

顾炎武曾言“保天下者,匹夫之贱,与有责焉耳矣”,在抗清失败后,十谒孝陵,遍游华北,联络同道,不忘兴复。顾炎武学问渊博,对国家典制、郡邑掌故、天文仪象、河漕、兵农以及经史百家、音韵训诂之学,都有研究,主要著作有《日知录》、《天下郡国利病书》、《音学五书》、《亭林诗文集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