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0章 第一门俄制61-K 37毫米高炮——研制成功!

林壹站在黑板前,黑板上是一张张密密麻麻的设计图纸,周围围拢着一批身穿灰蓝色工装的技工。

 

他们都是生产俄制八二炮的好手。

 

但这次与生产82毫米迫击炮不同,俄制61-k 37毫米高射炮的工艺结构更加复杂,精度要求更高。

 

林壹一边用手里的粉笔在另一块黑板上划线,一边缓缓说道:“迫击炮靠抛物线打击目标,结构简单,零部件相对粗放。而高炮是直接炮击高速移动的目标,它的初速高、后坐大、发射频率高,对结构精度和散热能力的要求,都远超八二炮。”

 

技工们分组站到各自的工位前,林壹带领第一组走向炮管加工区,那里摆放着刚刚通过锻造成型的炮管毛坯,钢材依旧采用的是价格昂贵、质量极佳的高强度高碳合金钢。

 

他指着炮管的粗壮壁厚说道:“八二炮的管子我们用普通内膛铣切就够了,但高炮要高速穿透机体,精度要求高得多。”

 

林壹撸起袖子,朗声道:“来,先做粗车削,保持炮管端面跳动控制在0.02毫米以内。”

 

他亲自操作卧式车床,将炮管夹装平稳,用千分尺不断测量壁厚偏差。技工们在一旁紧盯着他的每一步操作,甚至记录下他手臂移动的角度与进给力度。

 

“深孔钻床准备!”林壹一声令下,第一组技工帮忙把炮管装入深孔钻钻床。

 

不同于迫击炮可以接受略有弯曲的孔道,这门高炮的中心孔必须笔直贯通、误差不超过0.05毫米。

 

他站在一名正在帮他操作的技工旁边,盯着冷却液的流速与铁屑排出情况,时不时俯身查看钻头与中心轴的对正情况。

 

“稳住,钻头不能偏,否则整根炮管就没用了。”

 

在林壹的指挥和协助下,第一组技工们很快就把炮管管体打造了出来。

 

到了膛线工序,林壹再次提醒道:“八二炮的膛线浅、少,只需要保证弹道稳定。但高炮膛压高、初速快,必须采用均匀的12条右旋膛线,深度控制在0.75毫米以内。”

 

林壹操作拉膛刀一进一出,金属摩擦的声音低沉而稳定,他一边盯着膛线刀头的导向轨,一边强调:“一刀不稳,膛线就会出现波纹,如此必然影响弹丸自旋,导致在战斗中,打不中目标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