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0章 第一门俄制61-K 37毫米高炮——研制成功!(第2页)
拉完膛线,林壹转到炮架制造段,在加工完基础的零部件后,林壹指着这些零件道,“八二炮只有简单的底板和双脚架,靠手动微调,但61-k必须具备快速横向俯仰跟踪能力。”
他指导一名年轻技工将一个加工完的齿圈装入底盘,“齿圈的齿差不能超过0.01毫米,装入轴承座之后必须旋转平滑。来,都试一下——感受这个阻力和顺滑度。”
“好滑!”年轻技工惊讶道。
“如果没有这种顺滑度,一定要及时返工,不要怕麻烦。”林壹道。
“是!”大家纷纷点头。
然后是高炮的复进缓冲系统和击发机构,林壹一边打磨切削,一边沉声道,“这两个才是区别迫击炮和高炮的核心。”
他提起一只刚加工完的活塞组件,“高炮的后坐力很大,复进系统不稳,炮就会跳动甚至断轴。看这里,缓冲缸内壁必须镜面抛光,橡胶密封圈的槽必须是r角收边,不能出现锐角,否则开炮时必然割胶。”
接下来的十几个小时,林壹的声音不断响起。
整个车间节奏紧凑却有条不紊,与制造八二炮时的简单工艺相比,这次的每一道工序都更复杂,每一个零部件都更精细,甚至装配时的工具也完全不同,从半手动装配转向了专用夹具和精密扭矩协同装配。
林壹走过各组,或亲手操作、或细致讲解,他的目光如鹰般锐利,每一个螺纹角度、每一道倒角半径都逃不过他的眼睛。
翌日,车间南侧的装配段,所有零部件在技工们整整一天的加工后,整齐地摆在装配台旁。
灯光落在那根黝黑的厚重炮管上,钢光与灯光交织闪耀,透出丝丝肃杀之气。
林壹穿上手套,抹了一把额头的汗,迈步走上装配台。
他身后的技工们屏息凝神,脸上写满了期待与紧张。
这不仅是一次重要的装配,更是他们从无到有掌握高炮制造工艺的首次实战。
“开始了!”林壹沉声道。
技工们立即按照预先排练的工序协助操作。
林壹亲自负责最关键的炮身与回旋机构对接。
两名技工先将炮管缓缓吊起,吊索在空中微微摆动,林壹蹲下身最后一次确认定位轴孔的精度,他用游标卡尺测量了定位销的配合间隙,仅有0.03毫米的误差,他满意地点头:“可以插入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