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6章 开工——打造战机产线!(第3页)

 随着技工缓慢转动手轮,三辊开始夹紧、推进铝板。 

 另一名技工则在侧面实时测量曲率,并手动微调辊距与送料角度,以防局部挤裂或曲率失

控。 

 当蒙皮从出口缓缓滑出时,可见板面弧度均匀,曲线流畅。 

 虽表面略有划痕,却未见明显折皱或裂纹。 

 “不错!”林壹点头称赞。 

 与此同时,另一侧工位己开始试制一台航空曲轴动平衡测试平台。 

 该平台由重型转轴床体与两侧光电振动监测系统组成,是确保战机发动机稳定性的基础设施。 

 林壹早己制定好了工艺,要求偏心率控制在±0.005毫米以内。 

 两名经验丰富的技工正对传动轴孔位进行精研配合,确保后期曲轴转速高达3000转时仍保持无跳动运行。 

 为实现如此精密的配合,他们先使用铰刀粗加工孔径,再以手工研磨棒蘸取氧化铬抛光剂,沿轴心缓缓旋转、均匀施压,一丝一毫地修整微差。 

 床体底座则由铸铁整体浇筑,经过自然时效与多次人工敲击,以稳定其内部结构应力。 

 平台两侧安装的光学检测装置虽非电控系统,但在林壹指导下以机械式光栅配合反射镜完成振幅监测,可在转轴运行中实时反馈跳动偏差。 

 整个系统通电测试时,曲轴高转状态下如丝般平稳,连最细小的纸片靠近都未曾晃动,足见其工艺己臻极致。 

 此外,机身结构定位夹具也同步投入制造。 

 技工们用螺旋千斤顶与精密导轨装配出一套可变形定位装置,具备微调功能,可适配不同战机机型的生产工艺。 

 每一个支撑点都标注角度与坐标,便于三坐标测量仪快速校准整体装配精度。 

 林壹没有急于求成。 

 他在车间内来回巡视,每走一步都在看、在思考——看的是技工们的手法是否规范,思考的是这条飞机生产线是否经得起未来生产时的考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