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4章 改元开皇(第2页)
孙尚香则为华妃;蔡钰儿为淑妃;育有一子的柳云则破格晋身为德妃,长子曹虎为晋王,无封地。
曹彰为凉王,封于渔阳;曹植为陈王,封于平原;曹冲为靖王,封于安阳,其她曹氏子孙也各有封赏。
夏侯惇和曹仁二人则被封为了郡王,继续在五军大都督府挂职,夏侯渊和曹洪被封为国公,至于曹真、曹休、夏侯尚等二代,也个个封侯拜将。
紧接着是封赏众臣,荀彧拜为“太子太傅”,位列三公之首,封秦国公,总领朝政,赐金五百斤、锦缎千匹;右相伏完拜为“太子少傅”,封鲁国公。
贾诩拜为“太师”,封齐国公;徐晃拜为“少师”,封卫国公;张辽拜为“太保”,封荆国公;郭嘉拜为“少保”,封荣国公。
至于程昱、荀攸、崔琰、毛阶、张郃、许褚等人,也个个成为了开国国公。
次一等的郭淮、赵云、蔡瑁、文聘等人则是封侯。
当然这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便是曹轩的舅家鲍家了,鲍家一下子出了两个国公,四个侯爷,令人羡慕不已。
这一连串的册封,既理顺了后宫尊卑秩序,又将外戚与宗室核心成员嵌入权力中枢,以血脉亲疏为纽带,织就了一张覆盖宫廷内外的稳固网络。
诏书抵达各府时,受封者或叩首谢恩,或举家欢腾,曹家新朝的根基,在这一道道朱笔诏令中,悄然埋入了天下人心中。
另外便是曹轩早就定好的几个国策,也随着登基诏书一同颁行天下,桩桩件件皆关乎国本,搅动着乱世后的山河格局。
第一道国策为“均田劝农”。
诏书明言,凡战乱中抛荒的无主土地,由官府登记造册,按人口分给流民与退伍士卒,每户授田五十亩,其中二十亩为永业田,可世代相传,三十亩为口分田,身死则收回重分。
同时减免新授田三年租税,鼓励垦荒,各地郡守需亲自督查农桑,秋后以垦田数量考核政绩。
第二道是“整饬吏治”,曹轩下令裁汰冗余官吏,凡年过七十、昏聩无能者一律致仕;郡县主官需每季度向中书省呈报政绩,由荀彧牵头的考功司复核,贪赃枉法者“轻则流放,重则弃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