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1.第111章 梅殷:臣,死谏!(第2页)

 但在这个时候,却破了例。

 不是说这小店里做的东西有多好,而是说他在这边有探子。

 知道这个小茶馆是怎么来的。

 也知道这里喝茶不用担忧。

 “你们这茶馆没开多长时间吧?”

 朱元璋一边吃,一边和瘸腿的青年人唠起了家常。

 “客人您好眼光,确实没开多长时间。

 到现在为止,不过是半个多月。”

 “营生咋样?一天能赚不少吧?”

 朱元璋笑问。

 “赚不了许多。”

 这青年人笑着说的。

 “多的时候刨去本钱,能赚个二三十文钱。

 少的时候,只挣一两文的也有。

 这些天合计下来,一天也就十一二文钱。”

 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:“这已经是顶好的了。

 有了这茶馆,家里的日子倒是能过得好上很多。

 之前上山打野猪,跌断了腿。

 家里穷,没有及时治疗,后面就落了这个残疾。

 干不得重活了。

 只苦了婆娘和娃子,跟着我受罪。

 梅先生来到这双水村后,双水村的诸多事情都变得不同。

 水泥厂子开起来了,家家户户都可以出一人去做工挣钱。

 我也想去,但这条腿干不了重活。

 只能干着急。

 这时候梅先生来了。

 俺给出了个主意,让俺在这里开了个小茶馆。

 自从有了梅先生,俺们这以往很少有外人来的村子,倒是逐渐热闹起来了。

 每一天都有一些外人进来,

 比如那些取香皂的,还有一些来送材料的。

 还有一些运送水泥的人……

 这里离周围镇的子又远,这些人渴了饿了没个正经地方吃喝。

 梅先生说在这里开个小茶馆,多少能挣上一些补贴家用。

 说着这话,这青年人眼里露出光彩来,满满的感激。

 “俺婆娘还有俺,都是老实巴交,没见过世面的人。`看_书`屋· ¨更!新*最?快-

 哪里懂得经营茶馆?

 还是梅先生手把手的教俺们,茶馆的选址,盖茶馆,还有这里面的布置。

 包括一些做菜的技巧,都是梅先生给指点的。

 还有这里面的桌椅板凳,碗筷,碟子这些,也都是梅先生给出的钱,帮忙给置办的。

 要是没有梅先生,这些事俺们可弄不来。

 没有那个能力,也没有钱。”

 提起这事儿,这瘸腿青年赵二蛋,眼里就满满的都是感动和崇敬。

 眼中泛着泪光。

 “这钱还不用还,只说是他投资了,合伙和俺们开个茶馆。

 今后赚到钱了,分他一半就行。

 俺们哪里不知道,这是梅先生在照顾俺,可怜俺们。

 俺们双水村这边,到底是积了多大的德,才能迎来这样一位心善,有本事的大贵人!”

 这些事朱元璋通过探子,在此之前便已经知道了。

 可知道归知道。

 这个时候来到双水村,见到了当事人,听到了对方亲口所说的这些话后。

 心里还是升起了诸多的触动。

 该说不说,梅殷混账小子,在这些事情上干的是真不错。

 并没有只顾着自己发财。

 他富裕了,也能适当的去照顾一下周围的人。

 这是极为难得的。

 吃了醪糟又喝了茶,进行结算。

 这茶馆的物价是真便宜。

 茶水是一人一文钱,可以随意喝,一碗不够还可以接着加。

 醪糟的话,因为是用江米做的,所以要贵上一些。

 两文钱一碗,不可续杯。

 结算了钱,朱元璋一行人便出了这路边的小茶馆。

 去把马给牵了过来。

 没有再骑马,只是牵着马而行。

 走在路上看着这双水村,怎么看怎么让人觉得舒服。

 不是说因为有着梅殷和宁国公主二人在这里,才产生的一种心理错觉。

 而是这里真的让人舒服。

 朱元璋,刘英等人看了一会儿才反应过来,到底是哪里让人舒服了。

 干净!整洁!

 从别的村落过,地上道路两旁多是枯草。

 道路之上有着牛粪,鸡粪痕迹,以及其余等诸多脏乱的东西。

 一看那道路,就知道也不知有多久没有人清理过。

 而双水村这里都不同。

 村里的路上,被清理的干干净净。

 路两旁,也都很也被清理的很干净。

 村中的道路,修整的很平整。

 更是没有污水横流的景象。

 这种干净,看着就让人觉得心里舒服。

 往前走了没多久,就看到一个老太太,正在那里拿着扫帚在这里清扫道路,扫得很认真。

 “老人家,您这挺辛苦啊!

 村里面有您这样的勤快人,这村里看起来真干净。”

 朱元璋走上前去,笑着和这老太太打招呼。

 听到了朱元璋的话,老太太停下手中动作,显得有些不好意思。

 “当不得贵人您这样夸。

 俺可没那忙勤快,这都是梅先生给俺掏了钱,让俺每天把村里的路,给打扫一下。

 一个月一百文钱呢!

 梅先生人好,照顾俺这个孤寡老婆子。

 给俺找个活命的活计做,让俺有口饭吃。

 那俺肯定要把这路,给扫得干干净净。

 该休整的,都给休整好。

 不然可对不起梅先生的好心,这钱俺拿着也不安心。”

 朱元璋笑着道:“那这梅先生还真不错。

 他是个啥样的人?

 咱来到这里以后,咋只听到你们夸他了?”

 “梅先生可是个好人哩!

 是俺们双水村的大贵人!

 人特别的好!

 有了梅先生,俺们这些人才知道日子还能这样过。

 就连俺这个孤寡老婆子,都能通过做事,挣到一些钱。

 吃饭的时候,能舍得往锅里面多放一把米了……”

 一听朱元璋的话,老太太就有话说了。

 在说这话时,浑浊的双目里,有着光彩在闪烁。

 “听你这么说,这梅先生还真是个好人!”

 朱元璋听着老太太说了一阵儿,冲着老太太点头说道。

 “谁说不是!梅先生是真好……”

 告别了老太太,朱元璋牵着马继续向前走。

 也不知道他心里都在想些什么。

 “上……老爷,咱们去梅先生家从,这边走。”

 刘英望着对朱元璋说道。

 并指了指边上的一条路。

 朱元璋摇了摇头道:“先不去他家,先去水泥厂看一看……”

 ……

 一行人来到了水泥厂这里,已经到了晌午。

 水泥厂这里,正准备收工吃饭。

 虽然这个时候是春耕时节,可水泥厂这里并没有停工。

 只不过和之前相比,水泥厂的生产规模,要小了一些。

 此时,水泥厂工作的人,被分成了两拨。

 彼此的交替着干活。

 一半人去耕地,一半人在这水泥厂干活。

 等到第二天了,耕地的人来水泥厂这边干活,水泥厂的人则去耕地。

 如此一来倒也不耽搁春耕。

 朱元璋一行人,一个个都骑着马,一看就知来历不凡。

 便有水泥厂这边的人,出来进行迎接。

 “客人,您们准备来买水泥?”

 张三叔笑呵呵的打招呼。

 出声询问。

 最近这段时间,随着梅先生娶了公主殿下,梅先生在这边做的一些事儿,逐渐的被外人所了解。

 不少人对这水泥感兴趣。

 隔三差五就会有一些人,来到这边,看这种新的建筑材料。

 水泥厂这边的人,早也见怪不怪了。

 “倒是想要购买一些,就是不知道这水泥都有哪些好处。”

 朱元璋笑着点头。

 同时留意着这些人的穿着。

 发现这些人都穿着厚厚的,极为耐磨的衣服。 这些衣服的样式,多少显得有些怪异。

 穿在身上,倒是挺合身。

 都是统一的样式,背后还被弄出了字,上面写着‘明月岗水泥,铜墙铁壁’。

 穿着这些衣服往这一站,就能让人知道,他们是一起做事的人。

 也能让人知道,他们是干什么的。

 再看看他们脸上戴着的,把口鼻都给遮起来的东西。

 心里知道,这就是口罩了。

 “这水泥可是好东西,是梅先生精心研制出来的。

 用来砌墙,那是再好不过。

 比咱现在最好的粘合材料,都要好用……”

 听到朱元璋询问,张三叔立刻就开始介绍起来。

 正介绍着,迎面走过来了一个青年人。

 这人不是别的,正是在明月岗这边看水泥厂子的李景隆。

 在看清了朱元璋一行人之后,李景隆眼睛顿时瞪得有些大。

 “皇……”

 话刚开口,就被朱元璋一个眼神给制止了。

 李景隆忙改了口:“皇老爷,您怎么来了?

 也是看中了咱的水泥?”

 在这里负责介绍的张三叔,发现这人竟然是李景隆李公子的旧相识,当下便对朱元璋更恭敬了。

 很有眼色的到那边去,让李景隆来接待这位黄老爷。

 “咱过来看一看,听说你们这水泥很好?”

 “那是肯定好的很!”

 李景隆笑着说道。

 言语当中带着一些皮。

 旋即便带着朱元璋在这里,对水泥厂进行参观。

 朱元璋对什么都挺感兴趣。

 觉得很是稀奇。

 “舅爷,吃饭了没?

 没吃饭的话一起去吃点?

 正好开饭了。”

 看了一会儿水泥厂后,李景隆望着朱元璋询问。

 说话之后,忽地又想起什么改口道:

 “要不,咱们去表姑他们那边吃?

 二姑父做饭的手艺可是一绝,比明月岗这里的饭好吃。”

 朱元璋摇头道:“晚上就再过去吃,这顿就在这明月岗吃。”

 朱元璋这是想要看一看,明月岗这边的伙食,到底是不是如同他所得到的情况里说的那样。

 在这事上,李景隆自然要尊重朱元璋的意愿。

 当下便带着朱元璋,前去吃饭的地方。

 这里处在上风处,在水泥厂外围。

 总共有三间房子。

 一间做厨房,另外两间则是吃饭的餐厅。

 里面摆着有桌椅。

 朱元璋一看,这还弄得挺齐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