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1章 朝野惊(1)(第2页)

 而这次曹昂从襄阳回归许都,没有将他们一并带回许都,而是安排到了荆扬两州治下去历练。 

 曹昂是什么想法,他们看的很真切。 

 这既是要他们的子侄远离旋涡,毕竟许都是什么状况,没有比他们更清楚的了,又是在为他们的子侄出仕做准备。 

 一个现实的问题,即这批子弟想要入仕,就必须要举茂才或孝廉,只有把这个做好了,才能真正跻身仕途。 

 这要是叫他们来操作,免不了要耗费很多心思。,删.8·看`书′惘! ?已~发?布-最`歆`彰?洁′ 

 可这要曹昂来办,那就是一句话的事,别忘了,曹昂除了卫将军一职外,还兼领着荆州牧,更持节督荆扬两州军政。 

 每年在荆扬两州治下,是有一批茂才、孝廉名额的。 

 随着这批子弟通过考验,逐一及冠,都不用他们去考虑,曹昂就会为这批子弟解决入仕问题。 

 这起点就是不一样的。 

 更重要的一点,是这批子弟在解决入仕问题,解决人生大事后,如果是留在曹昂所节制荆扬两州治下,只要他们能在各自位置上发挥才能,做好本职,晋升必然比同龄人要快上许多。 

 有在地方丰富的治理经验,真到了荆州牧府,扬州刺史部担任一段时间的职务,这根基就彻底打牢了。 

 到时不管是在地方担任要职,亦或是到中枢有司任职,可以说是一点问题都没有了,甚至在这其中,还会有一批表现格外优异的,会在年岁不大下担起更重职责,这对他们的未来是不可限量的!! 

 ‘长公子啊,您这招真是太高明了。’ 

 联想到很多的荀彧,思绪定格在一人身上。 

 在他脑海里,浮现出曹昂的身影。 

 他这一生遇到的人形形色色,遇到的事更是纷杂,可这些都没有难倒过荀彧,哪怕是面对曹操时,内心深处所坚守的,荀彧多数时候都是能坚持己见的,可唯独在曹昂这边,荀彧却很难做出选择。 

 因为荀氏一族的命脉,在无形中跟曹氏紧密捆绑在一起了。 

 在荆扬两州治下历练的子弟中,除了他的子嗣外,还有荀攸的子嗣,而因曹昂用心的安排下,他的三兄荀衍有意想将其子能安置到曹昂身边,为此找过荀彧多次,在曹昂回许都后,荀衍的这一想法就更强烈了,此外,他的西兄荀谌可一首在曹昂身边,且曹昂对荀谌是颇为礼遇的,其子嗣更被曹昂妥善安置。 

 这还不算完呢。 

 南阳纸这份产业,荀氏一族是有涉足的,尽管荀氏一族什么都没有投入,但是份额却有他们一份的,当然,这待遇不止荀氏一族有,处在曹操核心圈的那些文武,其所在家族都是有的。 

 曹昂在不知不觉间,就编织了一张无形大网,这不是谁想跳就能跳出来的,毕竟曹昂给的太多了。 

 回归到荀彧身上,在一些抉择上,他是能以个人意志为主,可当涉及到宗族利益时,他必须要考虑宗族。 

 曹昂就是在用这种方式,明确告诉荀彧一件事,不管你做任何选择或决断,都要考虑好前因后果。 

 你个人可以不顾及这些,但是你的家族呢?也可以不顾及这些吗? 

 如果不顾及,可以啊。 

 到时荀氏一族在汝颍这一派,特别是颍川地界上,影响力持续削减,底蕴持续消耗,如果你荀彧能承受的话,那大可以随便去做决断。 

 曹昂要的就是荀彧的态度!!! 

 …… 

 “公子这步棋走的,真真是高明啊。” 

 与此同时,在许都某处茶馆内。 

 郭嘉面露笑意,倚着凭几,抬眸看向贾诩说道:“仅是这份奏疏,暂不管对朝野间会产生多大影响,单单是尚书台这边,就明显是将了文若一军啊!” 

 “原以为长公子奉旨统领南北两军,会先对南北两军治下展开严厉整饬,继而将那些有问题的全给剔除掉,却不想长公子选择的是另辟蹊径的法子!!” 

 “高,实在是高啊。” 

 “这南北两军事宜,是朝廷的事,所以这一应所需,理应是由国库来解决,如此压力就不在丞相府,更不在卫将军府了,而在中枢有司这边。” 

 “呵呵…” 

 贾诩笑了笑,没有出言接下郭嘉的话茬,而是撩了撩袍袖端起茶盏。 

 “文和公觉得在这件事上,尚书台会是什么态度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