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十四集:《慈善之举,回馈明朝百姓》(第2页)

 第三章 漕运革新:以商道济民生

 隆庆元年,朝廷解除海禁,陈远将目光投向漕运。他发现江南粮食北运成本极高,沿途漕吏盘剥严重,而北方灾年时,粮价暴涨至正常三倍。′5-4¨k`a_n^s\h,u,.\c¨o/m·

 「若设『义仓联运』,定能两全其美。」陈远联合数位徽商,组建「江南义漕商会」,做了三件事:

 - 平价收粮:在苏州、松江设「惠民粮站」,以略高于市价收购粮农稻谷,避免奸商压价;

 - 分段运输:雇商船走海路运粮至天津卫,再由商会自设车队转运至北京及周边,绕过二十四处关卡,成本降低四成;

 - 灾年赈粜:约定每年从利润中提留一成,存入「义仓」,遇北方灾年,以平价开仓售粮,严禁商人囤积。

 万历元年,山东大旱,「义漕商会」开仓放出十万石粮食,售价仅为黑市一半,救活数十万人。朝廷闻讯,赐陈远「义商」匾额,特许其漕船免验通行。

 第四章 实业报国:织坊里的仁政

 万历五年,陈远在松江府创办「鸿远织坊」,本为拓展生丝贸易,却在目睹织工苦状后改变经营思路。当时织工每日工作十二时辰,工钱仅够买三升米,病了即被逐出工坊。

 陈远立下新规:

 - 工时减半:每日做工不超过八个时辰,月休两日;

 - 伤病有恤:织工染病,工坊负责请医,病愈后仍可返岗;

 - 幼童入塾:凡有五岁以上孩童的织工家庭,每月发「读书补贴」,强制孩童入义塾,否则停发;

 - 利润均分:年终从织坊利润中提取两成,按工龄分给织工,名曰「普惠银」。

 此规一出,织工奔走相告,周边州县百姓争相依附。三年间,「鸿远织坊」从三十台织机扩展至三百台,织工月均收入增至二两银子,竟有织工攒钱供子读书,考中举人。当地县令感慨:「一织坊而兴教化,陈翁真善贾也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