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商途:重生之商业帝国竹晴园
第七十四集:《慈善之举,回馈明朝百姓》(第3页)
第五章 暮年遗训:散尽千金济苍生
万历十七年,陈远已年逾六旬,鬓发斑白。此时「鸿文堂」书肆遍设南北,「义漕商会」掌控江南三成漕运,织坊、染坊、纸坊等产业年利润达万两。他却在中秋家宴上宣布:
「吾少贫,知民间疾苦;今富,当还利于民。自今日起:
1. 书肆刻「惠民本」,凡经史子集,售价一律减半,孤寡老人免费赠书;
2. 义漕商会利润之半,用于在运河沿线建「流民收容所」,备衣被、施医药;
3. 织坊每收一名学徒,工坊捐银五两给当地义学;
4. 吾死后,陈家子孙各取良田百亩、白银千两,其余产业尽入「鸿远善堂」,由族老与乡绅共管,永济百姓。」
满座皆惊,其子陈长卿跪问:「父亲一生辛劳,何不留些余财?」陈远抚须笑答:「财聚则民散,财散则民聚。我陈家若世代为良商,百姓自有护佑。」
万历二十年,陈远无疾而终,享年六十九岁。出殡之日,苏州百姓罢市三日,自发送行者堵塞街巷。「鸿远善堂」依其遗愿,在江南建义学三十所、施药局十二处、义仓八座,直至明末仍在赈济灾民。而陈远「以商道行仁道」的故事,也被编成话本,在勾栏瓦舍中流传,成为后世商人效仿的典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