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商途:重生之商业帝国竹晴园
第七十五集:《声誉提升,赢得民心所向》(第2页)
二、善款迷局:当铜板碰撞出信任的火花
随着赈济范围扩大,资金缺口如潮水般涌来。陈远做了个惊人决定:在各粥厂设立"透明钱箱",箱身用玻璃镶嵌,任何人都能看到投入的银钱数量。/五+4.墈.书′ `已~发′布\嶵-鑫`彰/洁_更绝的是,他让账房每日在城隍庙门口张贴《赈济日报》,详细列出昨日收入明细:"绸缎庄王老板捐银五十两,米行李掌柜捐糙米十石城西刘寡妇送来了五双布鞋"。这种现代财务公示制度在明代堪称石破天惊,当百姓看到自己捐的一文钱都被工工整整记在黄纸上时,纷纷从灶台底、米缸里掏出压箱底的铜钱。
"陈老爷的账,比城隍庙的香火账还清楚。"卖茶汤的张老汉把攒了半年的一贯钱投进箱子,"当年我爹在衙门当差,修河款被层层克扣,最后连棺材板都买不起。"越来越多的小生意人加入赈济行列,绸缎铺推出"每卖一匹布捐半文"的活动,茶馆设置"善人茶位",茶资直接汇入赈济银库。短短半月,民间捐款竟超过官府拨发的赈灾银两倍有余。
更具传奇色彩的是"善缘簿"的出现。陈远让人制作精美的绢面簿册,凡捐款捐物者均可登记在册,簿尾附有"善人卡",凭卡在陈氏旗下店铺可享九五折优惠。这招妙棋将慈善与商业巧妙绑定,既激励了更多人参与,又为商号赢得口碑。当杭州商人带着"善缘簿"来谈丝绸生意时,劈头就说:"能把善事做得这么敞亮的人,做生意肯定差不了。"
三、涟漪效应:当个体善举成为社会风潮
这场由商人发起的慈善运动,如投石入水般激起层层涟漪。在松江府,一群秀才受陈远启发,成立"恤农会",专门帮助佃户调解租债纠纷;在南京,退休官员众筹设立"义药局",免费为贫民施药;就连青楼女子也自发组织"红粉赈灾会",将平日积蓄的脂粉钱换成粮食运往灾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