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十五集:《声誉提升,赢得民心所向》(第3页)

 最令人动容的是"小善童"的故事。七岁的林宝儿跟着母亲在粥厂领粥,看到其他孩子没有玩具,便把自己的泥哨子送给他们。陈远得知后,特意让人采购了五千个木制拨浪鼓,每个鼓面上都刻着"助人为快乐之本"。这个细节被说书人编成段子,在勾栏瓦舍间流传,孩子们开始效仿宝儿,把家里的旧书、碎布捐给灾童。一时间,"日行一善"成为街头巷尾的流行语。

 当秋粮丰收的消息传来时,陈远的赈济行动已持续七个月。最后一批难民离开粥厂那天,不知谁领头喊了声"谢陈老爷",顿时数千人齐刷刷跪下,额头贴在还带着潮气的青石板上。陈远慌忙扶起身边的老人,却见对方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,里面是两个烤得金黄的麦饼:"这是俺新收的麦子做的,您尝尝。"

 这场席卷江南的慈善行动,最终被明史专家称为"明代民间公益的觉醒元年"。陈远用商人的精明与担当,在皇权不下县的基层,构建起一套高效透明的公益体系。更深远的是,他让"慈善"不再是士大夫阶层的道德表演,而是成为每个普通人都能参与的生活方式。当万历年间的《江南通志》记载"陈远赈济之事,开后世商民共治之先河"时,距离那场梅雨季的善举,已过去整整三十载。

 暮色中,陈远望着渐渐散去的人群,忽然想起柳如是曾说过的一句话:"真正的善,不该是居高临下的施舍,而应是点燃千万人心中的烛火。"此刻,他看着街角卖糖粥的小贩正给乞丐盛粥,看着书塾先生带着学生给流民子弟授课,忽然明白,自己点燃的那簇烛火,早已在江南大地蔓延成漫天星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