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2集:实地考察之旅(第2页)
陈默注意到每个房间的茶几上都放着手绘地图,标注着环海路上的隐秘角落:喜洲古镇外的稻田咖啡馆,双廊附近能捡贝壳的浅滩。"客人住进来,不是找个睡觉的地方,是找个本地向导,"阿梅姐打开手机展示客人评价,"有对情侣跟着地图找到一处野温泉,回去后在小红书发了篇笔记,给我们带来二十多单生意。"
在沙溪古镇,陈默遇见了截然不同的经营模式。背包客老李把一座废弃粮仓改造成"粮仓青年旅社",高低床的栏杆是回收的旧水管,墙上贴满客人留下的明信片。"我这床位五十块一晚,"老李用粗瓷碗盛来乳扇沙琪玛,"靠的是薄利多销,旺季时三十张床能住满。"他指着墙上的攀岩装备,"和周边的徒步路线合作,客人住店能打折,我也能抽成。"
最让陈默意外的是喜洲古镇的"稻田书屋"。民宿藏在白族民居深处,推开后门就是万亩稻田。老板娘是位退休教师,把书房改造成公共阅读区,书架上摆满农业书籍。"住客多是学生和学者,"她递过自制的玫瑰酱,"去年有个博士生住了三个月,写了篇关于白族建筑的论文,发表时还特意感谢我们。"陈默发现这里没有电视,取而代之的是每晚的读书会,"赚钱是其次,做自己喜欢的事更重要。"
三、阳朔:山水间的成本密码
漓江的竹筏刚过九马画山,陈默就看见岸边崖壁上"江枫渔火"的木牌。撑筏的老杨说:"那家民宿老板会做生意,去年把旧渔船改成了观景台,拍照的客人能排到江边。"
民宿老板周哥正蹲在码头修补渔网,迷彩裤卷到膝盖,露出被晒成古铜色的小腿。"来,先尝尝我家嫂子做的啤酒鱼,"他把陈默拉进临江的吊脚楼,木桌上的青花碗里,鱼块泛着油亮的光泽,"做民宿,成本控制是门学问。"他翻开账本给陈默看:食材采购记着"江鱼:向老杨预定,8元/斤",清洁用品写着"与三家民宿拼单采购,省15%"。
在西街附近的"遇龙居",陈默见识了另一种成本控制法。老板娘把一楼大厅改造成手作体验区,客人可以跟着当地师傅学做竹编。"这些竹子是后山砍的,师傅是隔壁村的老人,"她展示着客人做的竹篮,"体验项目收费五十,材料成本不到五块,还能让客人多待两小时,增加餐饮消费。"
兴坪古镇的"老船长民宿"藏在巷子深处,老板是位退休的漓江船工。陈默发现这里的家具格外眼熟——太师椅的扶手是船桨改的,台灯底座是旧罗盘。"都是自己琢磨着做的,"老船长掏出钥匙打开一个木箱,里面装满各种船票存根,"客人喜欢这些老物件,好多人专门来住,就为听我讲漓江的故事。"
四、莫干山:山雾里的高端启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