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95集:产业链整合(第2页)

"陈总,不是我不创新。"老王擦着汗解释,"景区食材运输麻烦,保鲜成本高,能做出这些菜已经不容易了。"

陈默尝了口排骨,确实寡淡得很。他想起上周去考察的苗寨,村口李阿婆做的酸汤鱼,那酸辣鲜爽的味道,现在想起来还流口水。

"王师傅,我们换个思路。"陈默放下筷子,"明天你跟我去趟苗寨,我们请李阿婆来当顾问。"

李阿婆的家在山坳里,木质吊脚楼的廊下挂着一串串红辣椒。听说要把苗家菜搬进景区,老人起初连连摆手:"我这手艺就是农家味道,城里人吃不惯的。"

"阿婆,您这酸汤的做法,是不是得用当地的番茄和辣椒?"陈默蹲在灶台边,看着陶瓮里发酵的酸汤,"我们景区的餐厅,可以专门设一个苗家厨房,就用您教的法子做酸汤鱼,连灶台都按您这模样砌。"

老人浑浊的眼睛亮了起来。那天下午,陈默不仅请到了李阿婆,还和苗寨合作社签了协议——由村民专供新鲜蔬菜和散养土鸡,景区则负责包装销售。

半个月后,景区里的"山味小馆"正式开业。陈默特意设计了三种套餐:58元的"苗家简餐",包含酸汤鱼和两种小菜;128元的"长桌宴体验",能让游客感受苗家待客礼仪;还有268元的"寨主家宴",需要提前三天预订,由李阿婆亲自掌勺。开业当天,餐厅外排起了长队。一个带着孩子的上海游客举着手机直播:"这里的酸汤鱼和城里火锅店完全不一样,鱼是现捞的,酸汤里还有木姜子的香味,太神奇了!"

陈默站在角落看着这一切,突然想起李阿婆教他辨认木姜子树时说的话:"每种草木都有自己的味道,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。"他想,或许商业也是如此,与其模仿别人的模式,不如把自己脚下的土地盘活。

文化的重量

景区的篝火广场上,施工队正在搭建舞台。陈默拿着设计图,和省歌舞剧院的导演周芸讨论着细节。舞台背景是一幅巨大的苗绣,上面绣着蝴蝶妈妈的传说,这是他特意请苗寨的绣娘们赶制的。

"周导,我要的不是单纯的歌舞表演。"陈默指着图纸上的互动区,"游客可以穿着苗族服饰参与进来,跟着跳芦笙舞,甚至能体验银饰制作。"

周芸扶了扶眼镜:"陈总,您这想法很大胆,但专业演员和游客同台,很容易出乱子。"

"乱点才好。"陈默笑了,"您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时,您说现在的民俗表演都太刻板了吗?游客要的不是隔着屏幕看,是能摸到、尝到、参与到文化里去。"

周芸沉默了。她想起三个月前,陈默找到剧院时说的话:"我不想做那种看完就忘的演出,我想让游客带走点什么。"这句话让她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艺术理想。

演出定名为《云上歌谣》,每晚八点在篝火广场上演。第一幕是"迁徙之路",演员们穿着粗布麻衣,用肢体语言演绎苗族先民跋山涉水的历程;第二幕"山寨欢歌"里,游客可以上台和演员一起跳团圆舞;最后一幕"星空对话"最特别,没有台词,只有芦笙和木叶的声音在山谷里回荡,演员和游客一起坐在草地上,看着真正的星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