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02集:跨界的钥匙

 车轮碾过青石板路时,林野正对着车窗出神。刚结束青崖山的直播战役,客流回升的曲线还没焐热,他就带着老周扎进了西南腹地——起因是张姐在复盘会上提的一句话:"游客说我们的项目少了点'勾魂的东西'。"

 "勾魂?"当时他重复着这两个字,忽然想起父亲收藏的那只竹编蝈蝈笼。小时候蹲在老家院子里,看手艺人用篾条翻飞,明明是寻常竹子,转眼就成了会呼吸的笼屉。那种指尖上的生命力,或许正是流水线景区最缺的。

 古镇入口的牌坊爬满青苔,导游小王举着旗子介绍:"这里的藤编手艺有三百年历史,可惜现在只有老人家还会做了。"话音未落,巷尾传来"咔哒咔哒"的声响,一位白发老人正坐在竹椅上编藤筐,枯瘦的手指捏着青黄相间的藤条,绕、折、压,动作行云流水。

 林野驻足良久。老人膝头的半成品筐子,边缘留着故意不修剪的毛刺,"这样才防滑",老人头也不抬地说。他突然明白张姐说的"勾魂"是什么——是机器复制不了的温度,是手艺人对每道工序的固执。

 "周哥,"他转头看向老周,"你看这藤编能不能放进我们的研学项目?"

 老周推了推眼镜:"之前试过非遗体验,游客大多是拍拍照就走,转化率太低。"

 "那是因为我们只让他们看,没让他们懂。"林野蹲下身,看着老人将最后一根藤条收边,"您看这筐子,从选藤到成品要晒七天、蒸三次,这里面有古人的生活智慧。如果我们让游客跟着学编个小杯垫,再讲讲藤条为什么要蒸三次——这不就成了能带走的知识?"

 正说着,几个背着画板的学生经过,对着老人的手拍个不停。其中一个扎马尾的姑娘说:"老师让我们画非遗传承,可光画下来总觉得少点什么。"

 林野心里一动。当天下午,他通过镇政府找到古镇的非遗保护协会,会长是位姓罗的老爷子,祖上三代都是藤编匠人。听说要合作研学项目,罗老爷子把藤条往桌上一拍:"年轻人,别搞那些花架子。要学,就得从劈藤开始练。"

 "您放心,"林野递过策划案,"我们不搞速成体验。设计三天的课程:第一天学选藤、劈藤,第二天编基础纹样,第三天做个能带走的小物件。中午就在您家吃藤叶包饭,晚上住古镇的老院子——让游客知道,手艺不是表演,是过日子的本事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