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02集:跨界的钥匙(第3页)
林野看着那些与树干融为一体的藤条,忽然觉得这就是最好的隐喻——他们的项目不该是硬生生塞进古镇的外来者,而该像这藤条一样,顺着当地的肌理生长。他当即让设计团队修改住宿布置:撤走标准化的酒店用品,换上藤编的灯罩、竹制的衣架,连漱口杯都用本地陶窑烧制的粗瓷碗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"让游客一进门就知道,自己住进了藤编的世界里。"林野对老周说。
傍晚时分,古镇下起了小雨。林野坐在老宅的堂屋里,看着罗老爷子教孙女劈藤条。小姑娘手劲不够,藤条总劈歪,老爷子不恼,只是拿起自己劈的藤条示范:"看好了,要顺着纤维走,就像做人要懂变通。"
这一幕被随行的摄影师拍了下来。林野看着相机里的画面,突然决定在课程里加一个"家庭共学"环节——让家长和孩子组队完成一件作品,最后由匠人点评谁编得更用心。"现在的亲子游总说增进感情,可连一起做事的机会都没有,怎么增进?"他对老周解释道。
第三天上午,林野带着团队去镇上的小学。校长听说他们要做非遗研学,拉着他去看孩子们的美术课作业——画满了各种藤编图案,却没一个孩子能说清图案的寓意。"罗老爷子说过,藤编的回形纹是祈愿平安,波浪纹是象征河流。"林野对校长说,"如果我们把这些纹样做成教学卡片,您觉得孩子们会不会感兴趣?"
校长眼睛发亮:"不光孩子们,我们老师都想知道这些!要是能让罗老爷子来学校开讲座,就更好了。"
这个提议让林野有了新的思路。他当即和校长约定,研学项目每期留出十个名额给镇上的孩子,让他们当"小小讲解员",给游客介绍藤编纹样的寓意。"这样既能帮孩子了解本土文化,又能让游客听到更鲜活的讲解。"他对罗老爷子说时,老人笑得眼角堆起了褶子。
离开古镇前,林野去看了正在修缮的研学工坊。工匠们正用当地的木材搭建展示架,架子上会摆满不同年代的藤编物件:有民国时期的藤箱,有六七十年代的藤椅,还有现在年轻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