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22集:同行的窥探(第2页)

 陈默把手机递给她,看着她的眉头一点点皱起来。“这些人太过分了!”林晚的声音带着气,“安安的脸都没打码!”

 “别气。”陈默握住她的手,“正好,让大家看看我们到底在‘考察’什么。”

 他起身穿衣服,路过客厅时,看见岳母正坐在沙发上看手机,眼眶有点红。“阿姨,别往心里去。”他走过去,“是我们考虑不周,没注意周围有偷拍的。”

 岳母摇摇头,把手机递给他。是她的朋友圈,有人转发了那篇文章,评论里说“亲家现在是大老板了,带您去自家景区享福呢”。“我不是气这个,”老人叹了口气,“我是气他们把你拍的那些照片,说得那么……铜臭气。那天你给安安讲染布的颜料是怎么从植物里榨出来的,讲得比老师还好,那不是挺好的吗?”

 陈默心里一动。是啊,那天他蹲在染布坊的晒布架下,指着蓝靛草给安安讲“草木有灵”,老匠人在一旁补充“这手艺传了八代,以前是为了糊口,现在能让城里孩子知道,也算积德”。这些画面,摄像机都记录下来了。

 上午九点,剪辑组把样片发了过来。没有花哨的转场,没有激昂的配乐,像一部平实的生活纪录片。

 开头是古镇的清晨,青石板路上还带着露水,清洁工阿姨拿着长柄刷在扫地,画外音是陈默的声音:“西南古镇项目运营第三年,每天第一个来开门的是李阿姨,她在这里扫了二十年地,比我们任何人都懂这里的一砖一瓦。”

 接着是家庭旅行的片段:安安追着一只橘猫跑过巷子,林晚在后面喊“慢点”;陈默和老匠人站在染缸前,戴着粗布手套搅拌染料,老匠人说“这蓝靛得发酵四十天,急不得”,他答“跟做文旅一样,得熬”;午餐是在景区外的家常菜馆,老板娘端上一盘炒蕨菜,笑着说“陈总上次来夸我这菜炒得香,今天特意多放了点辣椒”;下午他陪着岳母去看了古镇的老戏台,老太太指着台上的木雕说“跟我们老家祠堂的一样”,他掏出手机查资料,“这是清代的,您看这雕的是《牡丹亭》”。

 中间穿插着他和员工的对话:在游客中心,他指着意见簿上的留言问负责人“这位游客说厕所指示牌不明显,整改了吗?”;在研学基地,他蹲下来看孩子们做的扎染作品,对老师说“别要求他们做得多标准,开心最重要”。

 最后是黄昏,一家人坐在河边的石阶上,安安把自己扎的歪歪扭扭的手帕送给卖冰棍的老爷爷,老爷爷笑得露出豁牙。镜头拉远,夕阳把古镇的屋檐染成金色,字幕缓缓浮现:“我们造风景,也认真活在风景里。”

 陈默没改一个字,让小林直接上线。

 十二点整,视频在陈氏文旅的官方账号发布。起初评论不多,有人以为是普通的宣传片,划了过去。但半小时后,风向开始变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