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23集:淡季的破局(第2页)

 陈默拿起桌上的灯笼骨架——那是他中午从老匠人家里借来的,竹篾细得像发丝,却韧得能弯出圆润的弧线。"你觉得游客买的是灯笼吗?"他指尖摩挲着竹篾的纹路,"是下雨天里,有人为你留着的一盏灯;是老匠人教你扎第一根竹篾时,说的那句'慢点儿,别急';是围炉听戏时,邻座递过来的那瓣橘子。这些东西,五折买不到。"

 散会时雨还没停,陈默叫住要走的王磊:"明天带团队去李老爷子家,看看他怎么教孩子做灯笼。"王磊嘟囔着"花里胡哨",脚步却没停,背影消失在雨幕里时,手里攥着陈默塞给他的那张安安的照片。

 第二天清晨,陈默在李老爷子的院子里找到了王磊。七十岁的老李蹲在青石板上,正手把手教王磊扎灯笼骨架,竹篾在他手里听话得像条鱼,到了王磊手里却怎么也弯不出弧度。"别急,"老李慢悠悠地说,"这竹篾得顺着纹路来,跟做生意一样,得懂它的性子。"

 王磊的脸红得像被太阳晒过的柿子,手里的竹篾却渐渐有了雏形。陈默站在月亮门边看着,忽然想起十年前卖二手车时,老父亲教他看发动机:"你得听声音,喘得匀不匀,跟看人喘气儿一个道理。"

 "陈总,"王磊举着歪歪扭扭的灯笼骨架走过来,耳根还红着,"我改方案去。"他转身时,老李在后面喊:"晚上来吃汤圆啊,我让老婆子多搓点芝麻馅的!"王磊的脚步顿了顿,回头大声应:"哎!"

 二、月光下的戏台

 "非遗夜宴"开锣前三天,古镇里像被撒了把酵母,慢慢发了起来。李老爷子带着五个徒弟在戏台后搭起工作台,竹篾、宣纸、颜料摆了满满一地,路过的居民探头看,老太太们拎着菜篮子就进来了:"老李,给我留个兔子灯,我小孙子下周来。"

 陈默把办公室搬到了戏台旁的老茶馆,每天听着竹篾的轻响和颜料的味道办公。王磊的团队重新设计了海报,没提一句优惠,只印着"月光下,老匠人等你做盏灯",背景是戏台的剪影和一盏亮着的灯笼。

 上线第一天,预约系统就崩了三次。技术部的小伙子们啃着面包抢修,陈默在旁边看着后台数据,突然发现订单备注里好多写着"带孩子来",还有人特意注明"要李老爷子亲手指点"。

 "陈总,住宿部说有客人想住能看见戏台的房间,愿意加钱。"前台小姑娘跑进来,手里攥着登记本,"还有三家商户主动说要延长营业时间,卖桂花糕的张婶说要做'灯笼形状'的点心......"

 陈默走到窗边,看见巷子里的灯笼挂起来了。不是那种千篇一律的红灯笼,而是李老爷子带着徒弟们做的,有鲤鱼跃龙门,有嫦娥奔月,还有憨态可掬的小猪——那是安安画的图样。风一吹,灯笼轻轻晃,光在石板路上投下流动的影子,像谁在地上写字。

 开锣当晚,陈默站在戏台侧面的台阶上。雨停了,月亮从云里钻出来,把戏台照得像浸在水里。李老爷子的工作台前排着队,孩子们踮着脚看竹篾怎么变成灯笼骨架,大人们举着手机录像,却总在老匠人说"慢点儿"时放下手机,认真跟着学。

 "爸爸,你看我的灯笼!"安安的声音突然钻过来,陈默低头,看见女儿举着盏南瓜灯跑过来,脸上沾着金粉,像只刚偷吃完蜂蜜的小松鼠。妻子跟在后面,手里捧着杯热茶,眼里的笑比灯笼还亮:"刚才有对老夫妻,说这是他们结婚三十年来,第一次一起做手工。"

 戏台上传来胡琴声,老戏班的角儿开嗓了,唱的是本地的古戏《月光谣》。陈默往台下看,长凳上坐满了人,有人抱着刚做好的灯笼轻轻晃,有人跟着调子哼,后排站着的人索性搬了石头当凳子。卖汤圆的摊子前排着队,白雾腾腾的,混着桂花香漫过来,把整个巷子都泡得软软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