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23集:淡季的破局(第3页)
"陈总,"王磊举着个歪灯笼跑过来,脸上沾着红颜料,"刚统计的,今晚客流比上周同期涨了......涨了快两成!"他声音发颤,手里的灯笼晃得厉害,光在他脸上跳。
陈默没看他,眼睛盯着戏台前那片晃动的光影。有个小姑娘举着灯笼,小心翼翼地碰了碰邻座老奶奶的灯笼,两只灯笼的光融在一起,在地上汇成一片暖黄。老奶奶笑着摸了摸小姑娘的头,从兜里掏出颗糖塞给她。
"王磊,"陈默轻声说,"你看,这才是古镇该有的样子。"
三、账本外的收成
首周数据出来那天,管委会的会议室里第一次没有烟雾。王磊把报表往桌上一放,指着那个加粗的"15%"说不出话,手指在"客单价提升32%"那行字上蹭了又蹭。
"餐饮收入涨了四成,"小张推了推眼镜,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兴奋,"住宿部的复购预订排到了下个月,还有客人问春节能不能订'夜宴套餐'......"
陈默翻着游客留言本,指尖划过那些歪歪扭扭的字:"爷爷教我做灯笼时,说他小时候也这样跟着太爷爷学";"围炉听戏时,旁边的阿姨分了我半块月饼,像小时候邻居家的味道";"我家孩子平时总玩手机,今晚居然说'妈妈,我们明天还来学做灯笼好不好'"。
"还有这个,"老周递过来一张纸,是财务刚整理的商户反馈,"卖茶叶的刘老板说,上周的销售额比旺季还高;张婶的桂花糕加了生产线,现在每天能卖两百多个;最有意思的是修鞋铺的老杨,说看他摊子的人多了,顺带修了三十多双鞋。"
陈默突然想起李老爷子的话。那天晚上收工后,老爷子坐在戏台前的石阶上,慢悠悠地抽着烟:"陈小子,你知道为啥老辈子爱说'买卖不成仁义在'?因为有些东西比账本上的数金贵。就像这灯笼,竹篾是冷的,可点了灯,就暖了。"
会后,陈默带着团队去李老爷子家道谢。院子里晾着刚扎好的灯笼骨架,像一片白色的竹林。老李正在教几个年轻人画灯笼面,颜料盘里的颜色混在一起,倒比单看时更鲜亮。
"陈总,"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站起来,是附近大学的学生,"我们社团想跟您合作,把这些灯笼做成文创产品,带进校园......"
"还有我们,"门口进来个穿西装的,是本地银行的行长,"我们想给商户们提供低息贷款,让他们把铺子再拾掇拾掇......"
陈默看着院子里热闹的景象,忽然明白"非遗夜宴"带来的不只是客流。那些在灯笼下亮起的笑脸,那些陌生人之间递过来的热茶和糖果,那些老匠人眼里闪着的光,都是比报表上的数字更珍贵的收成。
傍晚离开时,陈默在巷口遇见那对在戏台前分月饼的老夫妻。老爷爷正给老奶奶买桂花糕,老太太举着盏兔子灯,脚步慢慢的,灯笼在地上拖出长长的光。
"陈总!"老爷爷认出他,笑着挥挥手,"我们明天就回去了,开春还来!"
陈默站在原地,看着那盏兔子灯慢慢消失在巷子里,光在石板路上留下一道温柔的痕。风吹过,挂在檐角的灯笼轻轻晃,像谁在低声说:慢慢来,别急。
他掏出手机,给妻子发了条信息:"今晚早点下班,带安安来吃汤圆。"然后点开备忘录,写下一行字:"淡季不是冬天,是给温暖留的位置。"
月光爬上古镇的屋顶时,戏台前的灯笼又亮了起来。李老爷子的声音混着胡琴声飘出来:"慢点儿,这竹篾得顺着纹路来......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