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25集:数据的温度(第2页)

 散会时老周磨磨蹭蹭地走在最后,陈默叫住他:“周主任,我知道你担心什么。但你想想,我们爷爷那辈,谁不是揣着个老物件长大的?那些铜锁、瓷碗,摸着摸着就把日子过成了历史。现在的孩子,连触摸的机会都没了,还谈什么传承?”

 老周叹了口气,终究还是点了头:“我让技术部想想复制品的材料,尽量做到以假乱真。”

 试点工作比想象中更繁琐。第一批复制品运到西南古镇时,老匠人王叔围着那尊青铜鼎的仿品转了三圈,眉头拧成个疙瘩:“不对,这包浆太新了,摸着滑溜溜的,没有老物件的糙劲儿。”

 陈默蹲下身,指尖抚过鼎身的纹路。复制品做得很精致,甚至连锈迹的分布都和真品一模一样,但确实少了点什么——那种被岁月磨出的温润,那种带着历史体温的粗糙感。

 “拆了重做。”他当机立断,“让工厂用旧料打底,表面做自然氧化处理。告诉他们,宁肯有瑕疵,也要有‘手气’。”

 运营部那边也出了岔子。培训出来的讲解员还是老一套,对着一群奶声奶气的孩子背史料:“这件唐三彩马制作于公元712年,高34厘米,釉色以黄、绿、白为主……”

 陈念跟着林晚来视察时,正撞见个小男孩听得直打哈欠。小姑娘拽着陈默的衣角说:“爸爸,这个叔叔讲得没有王爷爷好听。王爷爷会说,这匹马以前是将军的坐骑,晚上会偷偷吃草呢。”

 陈默把所有讲解员叫到一起,没讲大道理,只放了段视频——那是他用手机拍的王叔给孩子们讲木雕故事的场景,老头没念过多少书,却能把一块木头的来历编成顺口溜,逗得孩子们咯咯直笑。

 “游客来这儿不是听历史课的,是来交朋友的。”陈默关掉视频,“那些文物背后的人,那些藏在纹路里的故事,才是我们要讲的。下周考核,谁能让五岁的孩子记住三件文物的故事,谁就留下。”

 第一个月月底,试点景区的投诉率飙升了15%。有家长投诉孩子把复制品上的“锈迹”抠掉了一块,有老人骂这种做法“没规矩”,甚至有同行在行业群里冷嘲热讽:“陈总这是想钱想疯了,拿文物当玩具。”

 林晚看着陈默对着投诉记录唉声叹气,递给他一杯温牛奶:“还记得你第一次卖二手车吗?有个客户嫌你把车擦得太亮,说‘一看就是想遮瑕疵’。你当时怎么说的?”

 陈默愣了愣,随即笑了。那是十年前的事了,他还在做二手车生意,有个老主顾指着刚抛光的车说三道四,他没辩解,直接把人拉到车底:“您看这底盘,我没动过,有锈迹才证明是原厂件。亮堂是因为我擦得用心,不是想藏猫腻。”

 “现在不也一样?”林晚靠在他肩上,“有人骂,说明有人在乎。咱们得让他们知道,拆玻璃不是为了省事,是为了让更多人真的看见。”

 第二天一早,陈默带着团队去了古镇。刚进景区就听见一阵吵嚷,一个穿西装的男人正指着展台上的陶俑嚷嚷:“这玩意儿是假的吧?我昨天摸的时候还掉了块漆!”

 讲解员小姑娘急得脸通红,眼泪在眼眶里打转。陈默走过去,拿起那块掉下来的“漆皮”,其实是复制品表面做旧的特殊涂层。他对那男人笑了笑:“先生您摸得够用力的,这陶俑在土里埋了两千年,当年工匠捏它的时候,指印比您这力道重多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