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25集:数据的温度(第3页)
他把复制品转了个方向,指着底部一个模糊的指痕:“您看这儿,这是当年制陶师傅留下的印子。我们做复制品时特意保留了这个细节,就是想让大家知道,这些老物件不是石头里蹦出来的,是人手一点点捏出来的。”
男人愣住了,陈默顺势说:“您要是感兴趣,我让师傅带您去后面的工坊,亲手捏个小陶俑,您也给两千年后的人留个印子?”
那天下午,陈默在游客留言本上看到一行字:“原来文物不是冷的,是有手印的。”
第二个月,投诉率降了一半,而亲子客群的二次到访预约开始排起了队。有个幼儿园老师带着二十多个孩子来参观,孩子们围着复制品版的编钟敲出不成调的曲子,老师在一旁笑着录像,说这是“最生动的历史课”。
老周也转变了态度。他拿着磨损检测报告找到陈默,语气里带着点不可思议:“复制品的磨损程度比预期低30%。而且你看,这些触摸最频繁的地方,都是纹饰最精美的部分,孩子们其实比我们想的更懂得珍惜。”
陈默看着报告上的曲线图,突然想起女儿画的一幅画:一张大大的手掌里,托着个小小的青铜器,旁边歪歪扭扭写着“爸爸的手,文物的家”。
三个月后的总结会上,李薇展示的ppt让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。亲子客群留存率40%,这意味着每十个带孩子来的家庭里,有四个会成为回头客。更意外的是,成人游客的满意度也提升了27%,不少人在反馈里写:“跟着孩子摸了回文物,才发现以前看的都是假历史。”
散会后,陈默接到林晚的电话,说陈念在学校的历史课上拿了满分,老师让她上台讲讲最喜欢的文物。“念念说,她最喜欢那个能摸的鼎,因为‘它的故事有温度’。”林晚的声音里带着笑意。
陈默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,看着楼下车流汇成的光河,突然觉得那些被触摸过的复制品,那些留在掌心的历史温度,正在悄悄改变着什么。他拿出手机,给老周发了条信息:“下个月的‘文物见面会’,让孩子们也摸摸真品吧,戴着手套就行。”
窗外的夜色渐浓,陈默关掉电脑,拿起椅背上的外套。今天不用加班,他答应了妻女,要去新开的亲子餐厅试试那里的“文物造型”点心——据说小面团捏成的青铜器,能让孩子边吃边记住那些古老的纹路。
走到电梯口时,他瞥见墙上的集团标语:“让文明可及”。这是他上周让人换的,换掉了之前那句“传承历史,守护文明”。
因为他突然明白,文明从来不是用来守护的,而是要放在掌心,慢慢焐热,代代相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