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27集:会讲故事的伤痕(第3页)

 陈默把这些故事整理成小册子,放在展台旁的书架上。有天翻到顾教授写的序,里面有句话:“我们总在追求完美,却忘了那些缺陷里,藏着最动人的真实。”

 四、会生长的疤

 入秋后的第一个雨天,博物馆来了位特殊的客人。她穿着轮椅,膝盖上盖着条毛毯,毛毯边缘绣着朵褪色的牡丹。看见三彩马时,她让护工把轮椅推近些,枯瘦的手指轻轻搭上复制品的裂痕。

 “我年轻时在瓷厂上班,”老人的声音像被雨打湿的纸,“有回烧出批带黑点的碗,厂长要砸了,老匠人拦住说,这是窑火的印记。后来那些碗成了抢手货,人们说黑点像星星。”

 她从包里掏出个布包,打开是只青花碗,碗底有个小小的缺口,用银线补着。“这是我亲手做的,当年没做好,现在倒成了念想。”老人的手指在缺口处摩挲着,“就像我这腿,当年治不好的病,现在倒成了老伙计。”

 那天晚上,陈默在展厅待到很晚。雨打在玻璃墙上,发出沙沙的声响。他看着那匹三彩马,突然觉得所有的文物都是有生命的——它们带着伤痕来到世上,被一双双手抚摸、修补、铭记,最终在时光里长成独一无二的样子。

 他给复制品团队发了条消息:“下次做复制品,别做得太完美。”

 几天后,新的展品上架了。那是尊汉代陶狗复制品,尾巴处有道故意做的裂痕,说明牌上写着:“就像我们每个人,带着伤痕长大,才更懂得珍惜。”有个小男孩摸着裂痕问妈妈:“那它会不会疼?”妈妈笑着说:“疼过才会记得,自己有多勇敢。”

 陈默站在远处,看着那些伸出的手掌,突然明白:博物馆最珍贵的展品,从来不是那些完美的器物,而是人们在触摸中,与过去达成的和解。就像那道窑裂,三千年了,它依然在那里,等着被懂得的人,轻轻抚摸。

 雨停了,月光透过窗棂,照在三彩马的裂痕处,像撒了把碎金。陈默想起顾教授临走时说的话:“真正的文明,不是没有伤痕,而是懂得带着伤痕,继续前行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