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27集:会讲故事的伤痕(第2页)
“我查了《唐六典》,”老教授的声音带着沙哑,“西窑确有金缮刻名的规矩,但你们怎么确定这个‘李’字就是原工匠所刻?”
陈默领着他们走向修复工作室。玻璃柜里,复制品团队正在调试3d扫描仪,激光束在三彩马复制品上来回游走,屏幕上渐渐浮现出三维立体的裂痕模型。“我们把真品的扫描数据和复制品做了比对,”技术人员调出两张重叠的图谱,“您看,这个‘李’字的刻痕深度是0.3毫米,符合唐代刻刀的标准尺寸。”
顾教授没说话,戴上白手套,指尖轻轻落在复制品的裂痕处。学生们都屏住了呼吸,看着他的指腹顺着裂痕游走,从鬃毛到背脊,再到那个微小的“李”字。突然,老教授的手指停住了。
“这里的弧度,”他抬头时,眼眶有些发红,“刻刀转弯时顿了一下,应该是工匠刻到一半时,窑温突然升高,手一抖造成的。”
陈默想起修复师说过的话:真品的窑裂是因为烧制时突然降温,釉面收缩不均造成的。当年那个姓李的工匠,该是怀着怎样的心情,用金箔一点点补上裂痕,再颤抖着刻下自己的名字?
“我带学生来,是想让他们画下这道裂痕。”顾教授摘下手套,从画板里抽出一张纸,上面是幅工笔画,三彩马的裂痕处被描成了金色,“教科书里总说唐代工艺有多完美,可这些不完美的地方,才是真正的历史。”
那天下午,学生们在展台前支起画板。有个扎马尾的女生,画着画着突然哭了——她的右手背上有块烫伤的疤,是小时候帮妈妈做饭时留下的。“原来我的疤,和这匹马的一样,都是故事啊。”
三、缺陷的自传
顾教授离开后,陈默让老周把所有复制品的“瑕疵”都标出来。团队花了整整一周,给每件展品挂上新的说明牌:商代青铜爵的流部有个补铸的痕迹,旁边写着“工匠为了平衡酒液流速,三次补铸才成功”;宋代瓷枕的侧面有道凹陷,注释是“窑工女儿不小心碰的,他舍不得扔,补了层釉再烧”。
最受欢迎的是那尊陶俑复制品。它的左臂比右臂短了半寸,说明牌上贴着张老照片——真品出土时,考古队员发现陶俑身边有个小孩的骸骨,推测是工匠的孩子在旁边玩耍时碰倒了未干的陶坯。“他没重做,就这么烧了出来,像是把孩子的调皮也烧了进去。”
有天傍晚,陈默在留言本上看到幅画。一个小姑娘用蜡笔涂了匹三彩马,裂痕处画满了小星星,旁边写着:“妈妈说我的胎记是天使的吻,那它的裂痕是不是工匠爷爷的吻?”
运营部统计反馈时,发现“伤痕”成了出现频率最高的词。有位母亲留言说,儿子总嫌自己的耳朵长得不一样,看完展后突然说:“原来不完美也能这么厉害。”还有个老人寄来一张老照片,是台五十年代的收音机,外壳有道明显的撞痕。“这是我老伴年轻时修铁路时碰的,他说这道痕记着他们那代人的日子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