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34集:掌心的课堂(第2页)
张老师在一旁频频点头,突然掏出手机:“陈总,我有个想法。我们学校正在搞课程创新,能不能……”
“开一门课?”陈默接过话头,眼睛亮了,“就叫‘触摸历史’。”
一周后,师范大学的公告栏里贴出了新课海报:灰底上印着三行烫金大字,下面是张照片——林溪闭着眼睛摸陶俑,阳光落在她的指尖和陶俑的脸颊上,像连成了一条线。
第一堂课设在学校的实验室,陈默带来了十个箱子。打开时,实习生们发出了低低的惊叹:里面是缩小版的文物复制品,陶片、铜铃、竹简,还有带着凹凸纹路的拓片。
“今天学‘讲故事的手感’。”陈默拿起一片陶片,“你们摸的时候,要想:这上面的指纹是谁的?是工匠的,还是后来捧着它的人?它被埋在土里的时候,听见过虫鸣吗?被挖出来的时候,第一个摸到它的人,心跳是不是很快?”
林溪摸着那片陶片,突然想起老家灶台边的水缸。奶奶总说那缸是太爷爷年轻时做的,缸底有个小小的指印,是太爷爷的小儿子——也就是她从没见过的叔公——当年调皮按上去的。“这片陶片边缘有个小缺口。”她轻声说,“像是被什么东西磕了一下,说不定是搬家的时候,主人不小心撞到了墙角。他肯定很心疼,说不定用布擦了很久。”
赵野拿着铜铃,晃了晃,没声音——复制品是实心的。“但我能摸到铃身的纹路,像波浪。”他闭上眼睛,“以前挂在马脖子上的吧?马跑起来的时候,铃铛会响,声音顺着风飘远,像是在告诉远方的人‘我们快到了’。”
课程过半时,陈默带他们去了古镇的库房。老周打开恒温柜,露出里面的真品青铜鼎。“戴手套,轻一点。”老周的声音带着敬畏,却把机会让给了实习生,“你们摸的复制品,就是照着它的每一道纹路做的。”
林溪的指尖刚碰到鼎耳,突然顿住了。复制品的纹路是平滑的,真品却带着细微的凹凸,像是被无数只手磨过,又像是工匠当年捏塑时,指腹的力道没拿捏匀。“这里有个小凸起。”她的声音有点抖,“是不是工匠当时累了,手指一滑?”
老周笑了:“上次请专家来看,也说这凸起像是无意的。但说不定啊,是他故意留的记号,就像现在的人盖戳子。”
那天下午,实习生们在库房待了三个小时。没人说话,只有指尖划过文物的沙沙声,和偶尔响起的抽气声——那是有人摸到了某个意想不到的纹路,突然想起了自己生活里的某样东西。
赵野摸到一柄青铜戈的刃部时,想起了爷爷的柴刀。爷爷总说柴刀要“养”,每次用完都要擦油,刀柄磨得越亮,砍起柴来越顺手。“这戈的柄也被磨得发亮。”他对陈默说,“以前用它的人,肯定也天天擦,说不定还跟它说心里话,就像我爷爷对柴刀那样。”
课程的最后一项作业,是让每个实习生设计一堂“触摸课”,带复制品去附近的小学试讲。林溪选了那片有缺口的陶片,她提前去请教了王叔,知道真品出土于一个汉代村落遗址,附近还发现了儿童玩具的碎片。
“你们摸的时候,想想这陶片可能是什么?”林溪把陶片分给孩子们,自己闭着眼睛示范,“是装粮食的罐子?还是喝水的碗?”
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突然说:“我奶奶的泡菜坛底也有个缺口!她说那是我爸爸小时候摔的,现在还在用呢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