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34集:掌心的课堂(第3页)
“说不定这片陶片,也是某个小朋友不小心摔的。”林溪笑着说,“但它没被扔掉,一直陪着那家人,就像你们家的老物件一样。”
赵野带的是青铜剑复制品,他没直接讲战国,而是先让孩子们摸自己爸爸的手掌。“你们看,爸爸的手掌是不是有很多纹路?有的地方还硬硬的,那是干活磨出来的。”他举起剑,“这把剑的剑柄,也有很多纹路,是用它的人,一天天握出来的。”
一个小男孩突然举手:“我爸爸是警察,他的枪套也被摸得亮亮的!”
“对。”赵野的眼睛亮了,“不管是剑还是枪套,被人用心摸过,就会带上那个人的温度。”
陈默去听了几堂试讲。在城郊小学的教室里,他看见孩子们把陶片贴在脸上,说“像奶奶的手”;看见他们握着青铜剑复制品,模仿电视剧里的将军,却在赵野说起“用剑的人可能也会想家”时,突然安静下来。
有个小女孩摸完云纹瓦当,画了幅画:瓦当挂在房檐上,下面有个妈妈在晒被子,阳光落在瓦当的纹路上,像妈妈的头发。“老师说,这纹路是很多年前的人画的。”她举着画给陈默看,“他们是不是也想让房子漂漂亮亮的?”
课程结束那天,师范大学的礼堂里摆满了实习生们的“教学成果”:孩子们的画、触摸日记、还有贴满指纹的明信片——那是林溪让孩子们把自己的指纹印在文物拓片旁边,说“这是我们和古人握了握手”。
张老师在结业仪式上说:“以前我们总说‘读万卷书’,现在才知道,还要‘摸万件物’。历史不是在课本里躺着的,是在掌纹里活着的。”
陈默站在后排,看着林溪和赵野正在给学弟学妹们演示怎么摸陶俑。林溪的指尖还是轻轻的,像怕碰碎了什么;赵野的力道还是带着点劲,却比第一次时多了份小心翼翼。他们身后的展板上,贴着一张大照片:二十个实习生的手掌,叠在那尊灰陶俑上,阳光透过窗户,在掌纹和陶纹上都镀了层金。
那天晚上,陈默收到林溪发来的消息,是段视频。镜头里,那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正举着自己做的黏土陶片,给邻居家的老奶奶看:“奶奶你摸,这是我做的文物,上面有我的手印,就像古代人那样。”
老奶奶的手颤巍巍地摸上去,皱纹里盛着笑:“真像啊,跟我嫁过来时带的那只瓦罐一个手感。”
陈默看着视频里交叠的两只手,突然想起父亲那只铜烟袋。烟袋锅上的包浆,不就是这样被一代代人的手掌焐出来的吗?他给林溪回了条消息:“告诉孩子们,他们的手印,也是未来的文物。”
窗外的月光落在书桌上,那里放着片实习生送的陶片复制品。陈默伸手摸了摸,指腹下的纹路凹凸不平,像在诉说着什么。他知道,这些纹路里,有汉代工匠的体温,有实习生的心跳,还有孩子们刚刚印上去的、带着奶香的温度。
而这些温度,正在掌心与掌心之间,慢慢连成一条河,把过去的故事,轻轻送向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