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42集:陶罐里的阳光(第3页)


 “那罐子我一直没舍得扔。”奶奶笑了笑,眼睛里闪过一丝光亮,“看到它,就像看到你光着脚丫在泥里捣乱的样子。”


 原来,那些我们以为被遗忘的瞬间,早就被爱我们的人,悄悄藏在了某个地方。就像这只陶罐,工匠或许早就忘了上面有个孩子留下的划痕,但这道痕迹,却被陶土牢牢记住,在地下沉睡了几千年,直到被另一个人发现,读懂了里面藏着的阳光和思念。


 临时仓库在博物馆的后院,是个加盖的棚子。小林把装着陶罐的箱子放好,刚直起身,就看到陈默站在不远处。


 “看你对这只陶罐特别上心。”陈默走过来,笑着说。


 小林有点不好意思:“我总觉得它跟别的不一样。”她把自己的发现和猜想告诉了陈默,包括奶奶的陶罐,包括那个梦。


 陈默听完,沉默了一会儿,然后说:“老周以前总说,文物是有灵性的。它不会说话,但它会等。等一个能看懂它身上故事的人,等一个能把它的温度传下去的人。”他指着小林手里的登记本,“你写下的那句话,比任何专业描述都更能让我们记住它。”


 那天下午,小林坐在临时仓库的角落里,看着阳光透过棚子的缝隙,在陶罐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她忽然想,或许保护文物,不只是把它们锁在库房和展柜里,更重要的是,让更多人知道它们身上的故事,让更多人相信,几千年前的那些人和我们一样,有着相同的喜怒哀乐,相同的对生活的热爱。


 就像奶奶的陶罐,即使有一天会碎掉,会消失,但只要她还记得那些阳光灿烂的午后,记得奶奶笑着叫她“小捣蛋鬼”,那些温暖就永远不会消失。


 四


 三个月后,那只陶罐被选中,要放进新的“生活印记”特展里。这个展览专门展示那些带着日常痕迹的文物,旁边会配上发现者的笔记和故事。


 开展前一天,小林跟着陈默去展厅看布置。陶罐被放在一个独立的展柜里,灯光柔和地打在它身上,突出了陶身的纹理和磨损的口沿。展柜旁边的说明牌上,没有冗长的考古数据,只印着一张内壁划痕的照片,下面写着小林登记本上的那句话:“陶罐里藏着的,是阳光和孩子气。”


 说明牌的角落里,还有一行小字:“发现者:志愿者 小林”。


 小林看着那行字,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,暖暖的。


 开展那天,展厅里来了很多人。有白发苍苍的老人,有抱着孩子的父母,还有一群叽叽喳喳的小学生。


 小林站在陶罐的展柜旁,像往常一样做引导。她看到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,趴在展柜上,好奇地看着里面的陶罐。


 “妈妈,它好丑啊。”小女孩说。


 她的妈妈笑着说:“但它里面有故事哦。你看这个划痕,是不是像你在墙上画的小火车?”


 小女孩凑近了些,忽然说:“我知道了!是以前有个小朋友,在上面画画呢!”


 小林在一旁听着,忍不住笑了。她仿佛看到,几千年前那个留下划痕的孩子,和眼前这个小女孩,隔着时光的长河,对彼此露出了笑脸。阳光透过展厅的玻璃照进来,落在陶罐上,落在小女孩的脸上,也落在小林的心里,明亮得像从未熄灭过。


 闭馆后,小林最后一个离开展厅。她站在陶罐的展柜前,轻轻说了声“再见”。她知道,这只陶罐的故事还在继续,它会被更多人看到,被更多人记住,那些藏在陶土深处的阳光和孩子气,会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,飘进更多人的心里。


 她想起奶奶,想起老家院子里的槐树,想起那些胖乎乎的陶罐。她想,等下次回老家,一定要把奶奶的陶罐也好好擦一擦,找个干净的地方摆着。说不定很多年后,也会有人发现它,读懂里面藏着的,属于她的那片阳光。


 走出博物馆时,暮色已经降临,路灯次第亮起。小林抬头看了看天,星星像撒在黑布上的碎钻,亮晶晶的。她觉得,那些遥远的时光,那些沉默的文物,从来都不是冰冷的过去,而是活着的现在,是我们血脉里流淌的、永远不会消失的温度。


 就像那只陶罐,它在地下沉睡了千年,却依然能让我们感受到,几千年前的阳光,和今天的一样温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