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60集:铜权的重量(第2页)
小李忽然笑了:\"那它称过多少东西啊?粮食?布匹?\"她伸手比了比,\"说不定还称过金银呢。\"
\"称金银的秤砣哪有这么大。\"老张拿起一个五十克的标准砝码,\"这铜权估摸着得有两斤重,那会儿该叫'二斤权',用来称 bulk 货的。\"他忽然顿住,觉得\"bulk 货\"这词太生冷,改口道,\"就是称些家常过日子的东西。\"
校准仪发出轻微的蜂鸣声。数据显示铜权的实际质量比标准值轻了七克。\"磨损挺厉害啊。\"小李在记录表上写写画画,\"是不是用得太狠了?\"
\"不是狠,是久。\"老张望着铜权,忽然想起去年去乡下收旧物的经历。有户人家的老柜子里藏着个铜权,和展厅里这个很像,就是锈得厉害。主人说那是他太爷爷开杂货铺时用的,日本人来那年,铺子被烧了,太爷爷抱着这铜权从火里冲出来,后背烧得流脓,却死死攥着不撒手。\"他说这玩意儿是吃饭的本,\"主人摩挲着铜权上的火烧痕迹,\"秤不准,人心就歪了。\"
\"您看它晃了!\"小李忽然拽他的袖子。
果然,当老张把二百克砝码放在校准托盘上时,玻璃罩里的铜权又轻轻晃了一下。这次看得真切,不是错觉。铜权底座和展柜的接触面明明是平的,怎么会动?小李掏出手机要拍,被老张按住了。
\"别拍。\"他低声说,\"老物件有时候就这样,跟人打招呼呢。\"
小李撇撇嘴,显然不信。但她没再坚持,只是盯着铜权看。阳光从展柜顶上的射灯洒下来,在铜权表面流淌,那些细密的划痕里,好像真藏着些什么——是粮店老板的指印?还是货郎担里的吆喝?
老张想起爷爷教他认秤星。\"这颗是'福',那颗是'禄',中间最大的是'寿',\"爷爷粗糙的手指划过秤杆,\"称东西的时候,秤星要跟秤砣对得齐齐的,少一钱亏良心,多一钱伤阴德。\"有次给邻居称红糖,他故意把秤杆抬得高高的,被爷爷用烟袋锅敲了脑袋:\"你以为是帮人?这是坏规矩。\"
\"张工,您小时候见过这玩意儿?\"小李的声音打断了他的回忆。
\"见过。\"老张拿起五百克的砝码,\"比这旧多了,浑身是伤。\"他顿了顿,\"但那秤砣准,准得像老辈人的心。\"
校准进行到一半时,展厅里来了群小学生。老师指着铜权讲解:\"这是古代的秤砣,就像我们现在用的体重秤...\"孩子们叽叽喳喳的,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忽然指着展柜喊:\"它在动!\"
小李赶紧走过去想解释,却看见铜权真的又晃了一下,幅度比前两次都大些。阳光照在上面,好像有细碎的光从铜权里渗出来,落在玻璃上,像撒了把金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