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62集:石砚的墨痕

《砚底墨痕》


 美术馆的西展厅总带着股陈年纸张的气息。沈砚之踩着午后三点的阳光走进来,皮鞋跟敲在水磨石地面上,发出清脆的回响,惊得窗台上的绿萝抖落了片枯叶。他今天穿了件月白色的棉衫,袖口挽到小臂,露出腕骨上道浅浅的疤痕——那是二十年前初学书法时,被父亲的镇纸砸出来的。


 展柜里的唐代石砚被顶灯照得通透,青灰色的砚台边缘泛着层温润的包浆,像被人反复摩挲过的和田玉。最让沈砚之挪不开眼的是砚心的凹痕,月牙形的弧度里沉着淡淡的墨渍,不是新墨的亮黑,是掺了岁月的灰,像蒙着层薄纱的夜空。


 “以前的书生握着笔,是不是也总在这磨墨?”他对着玻璃喃喃自语,右手不自觉地抬起,食指与拇指虚虚捏着,手腕轻转,仿佛指间正悬着支狼毫笔。指腹在空中划出半圆的轨迹,恍惚间,砚台里竟像真的漾起圈墨晕,一圈叠着一圈,漫到砚边时又轻轻退回去,留下湿润的痕迹。


 旁边的讲解员正给旅行团介绍北魏石碑,声音隔着展柜飘过来:“……这方凤字砚出土于长安城西的唐墓,墓主人是位不得志的文人,棺木里还陪葬着半部《论语》……”


 沈砚之的指尖顿在半空。他想起自家书房那方民国老砚,是祖父传下来的,砚底刻着“守拙”二字。小时候看祖父磨墨,总要搬个小板凳守在旁边,看清水滴进砚台,墨锭转着圈晕开,把水染成浅灰、深灰,最后变成化不开的浓黑。祖父说:“磨墨要心诚,墨才能有魂。”


 他凑近玻璃,鼻尖几乎要贴上冰凉的表面。石砚的右下角有道细微的磕碰,像被什么硬物砸过,缺口处的陶土比别处更白些。这让他想起去年在潘家园见到的那方残砚,摊主说是什么明代的物件,砚边缺了个角,据说是“文革”时被红卫兵用锄头砸的。当时他摸了摸那道缺口,指尖传来的凉意里,好像裹着个文人破碎的梦。


 二


 展厅的人渐渐多了。有个穿汉服的姑娘举着相机,对着石砚左拍右拍,裙摆扫过沈砚之的鞋尖。他往旁边让了让,目光却没离开砚台。阳光在砚心的凹痕里流动,那些淡淡的墨渍忽然活了过来,像一群黑色的小鱼在水里游弋。


 二十岁那年,他在杭州的文房四宝店见到过类似的石砚。老板是个留着山羊胡的老头,从樟木箱里捧出砚台时,手指在砚边的包浆上轻轻摩挲:“这是端溪的老坑石,你看这‘冰纹冻’,像不像初春的湖面?”他当时不懂什么冰纹冻,只觉得砚台沉甸甸的,握在手里像揣着块凉丝丝的玉。


 后来那方砚台被他买了下来,花掉了三个月的伙食费。在美院的宿舍里,他总在熄灯后点着蜡烛磨墨,墨锭在砚台上转着圈,发出“沙沙”的轻响,像春蚕在啃桑叶。有次系主任查寝,撞见他在临摹《兰亭序》,砚台里的墨还冒着热气。“年轻人有这股劲是好的,但别伤了眼睛。”主任说着,却帮他把蜡烛调亮了些。


 “先生也喜欢这方砚?”穿汉服的姑娘忽然转过头,发间的银簪在灯光下闪了闪。她指着砚台的边缘,“你看这圈磨损,定是磨了几十年才有的。我爷爷说,好砚台是有记忆的,能记下磨墨人的心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