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67集:铜壶的水声
铜壶记
老周蹲在展柜前的第三天,管理员小李终于忍不住递过来一瓶矿泉水。\"周老师,您都在这儿耗三天了,这铜壶又不会跑。\"
玻璃展柜里的汉代铜壶泛着青绿色的光泽,壶身上凿刻的二十八道刻度像串被岁月揉皱的项链。老周指尖在玻璃上比量着第七道刻痕,那里凝着片月牙形的水渍,像谁不小心泼上去的茶渍,却在灯光下泛着层湿漉漉的光。
\"你看这痕迹。\"他忽然开口,声音里带着点不易察觉的颤,\"从第三道刻度往上,水渍是斜着爬上去的,到第十七道突然断了,像被什么硬生生擦掉似的。\"
小李凑过去看,只瞧见片模糊的绿。他在博物馆做了五年管理员,这只铜壶始终摆在秦汉展区最角落,标签上写着\"汉代计时铜壶\",除此之外再无更多信息。上周省里的水文专家组来考察,老周盯着这壶看了一下午,第二天竟独自带着放大镜来了。
\"这是水位线。\"老周从帆布包里掏出个笔记本,翻开的页面上画着铜壶的剖面图,密密麻麻的线条旁标着数字,\"汉代用铜壶滴漏计时,壶里的水得保持恒定水位才能准。可这痕迹......\"他指着玻璃上对应的位置,\"第十七道刻痕以上有三组重叠的水渍,说明它当年装的水,绝不止用来滴漏。\"
午后的阳光斜斜切过展厅,铜壶的影子在墙上慢慢拉长。老周忽然想起昨天夜里接到的电话,护城河西段的堤坝发现裂缝,监测数据显示近三个月的水位涨落幅度异常,比往年同期高出三成。他捏着笔记本的手指微微收紧,纸页边缘被汗浸湿了一小块。
\"小李,这铜壶是从哪儿出土的?\"
\"城南护城河边的汉墓群,五年前挖地铁时发现的。\"小李指着窗外的方向,\"就在现在的堤坝底下。当时出土了不少陶器,就这铜壶看着最特别,可惜墓主身份不明,只在墓志铭上找到'水官'两个字。\"
老周的手指在玻璃上顿住了。他想起三十年前刚参加工作时,师傅带着他在护城河沿岸布水位监测点,那时的河水还能看见底,夏天常有孩子在岸边摸鱼。有次暴雨冲垮了段老城墙,他在坍塌的夯土里捡到块带水纹的汉砖,砖面上的波浪纹被磨得发亮,师傅用袖口擦了擦说:\"这河底下埋着的,比书上写的实在。\"
展柜的灯光忽然闪烁了一下,老周眯起眼,恍惚看见铜壶里晃起圈涟漪。第十七道刻痕处的水渍在光线下流动起来,像条被圈住的河,正随着某种看不见的节奏轻轻起伏。他忽然想起昨夜值班的年轻同事说的话:\"周工,这几天的水位变化邪门得很,跟月亮较劲似的。\"
\"您看什么呢?\"小李顺着他的目光望去,只瞧见自己的影子映在玻璃上,鼻梁上架着的黑框眼镜滑到了鼻尖。
\"月相。\"老周的声音有些发飘,他从包里翻出本泛黄的台历,上面用红笔圈着最近的月相变化,\"汉代没有精确的监测仪器,要判断汛期就得看月亮。初三的月芽刚冒头,河水开始涨;十五的满月挂在天上,水位能到最高;到了廿三,月亮缺成个弯钩,水就落下去了......\"他指着铜壶上的水渍,\"这三组痕迹的间距,正好是月相变化的周期。\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