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69集:锦缎的褶皱(第2页)


 “是啊,”小周凑过来看,“而且经纬密度达到了每厘米60根,这种工艺在宋代中期已经很少见了,说不定是皇家工坊的出品。”


 林砚之没说话,重新低下头去看那片锦缎。皇家工坊?那穿它的会是宫廷里的嫔妃,还是外放的命妇?如果是嫔妃,她会在紫宸殿的台阶上留下裙摆的褶皱吗?还是在御花园的凉亭里,听着琵琶声消磨过一个又一个黄昏?


 她忽然想起去年修复的那件明代马面裙,在裙摆夹层里发现过一小撮茉莉花瓣,干燥后变成了浅黄的碎屑。后来查地方志,才知道那座古墓的女主人酷爱茉莉,去世前一晚,侍女还在她的妆奁里插了新折的茉莉。那些花瓣大概就是那时不小心落进裙褶里的,跟着主人一起入了土,在黑暗里沉默了四百年。


 “把宋代江南地区的服饰画像调出来。”林砚之对小周说,“特别是皇亲国戚的。”


 小周应声打开电脑,屏幕上很快铺满了《瑞鹤图》《蚕织图》等传世画作的高清扫描件。林砚之的目光在那些衣袂翩跹的身影上流转,忽然停在一幅南宋画家李嵩的《观灯图》上。画中穿紫色锦缎的妇人正坐在亭子里,裙摆垂落的弧度,竟与手中锦缎的褶皱有几分相似。


 “你看这里。”林砚之用笔在屏幕上圈出妇人坐的椅子,“梨花木,椅面有缠枝纹雕刻,和我们之前在南京宋代墓葬里出土的椅子残件很像。”


 小周凑近看,忽然“呀”了一声:“她袖口的鸾鹊纹,和我们这件锦缎的纹样几乎一样!”


 林砚之的指尖在屏幕上轻轻点了点,妇人的脸在古画里有些模糊,却能看出眉眼间的温柔。她忽然想起那粒莎草屑,南京的明故宫遗址附近,至今还能找到野生的莎草。


 “取一点锦缎边缘的纤维,做一下染料成分比对。”林砚之转身对小周说,“重点检测是否含有紫草和苏木的成分。”


 等待检测结果的间隙,林砚之去了博物馆的库房。库房深处藏着一个樟木箱,里面放着她外婆留下的一件旗袍。墨绿色的织锦缎上绣着缠枝莲,领口内侧有一道浅浅的折痕——那是外婆总喜欢歪着头听人说话留下的痕迹。


 她轻轻抚摸着那道折痕,想起小时候外婆坐在藤椅上,阳光透过窗棂落在旗袍上,折痕里仿佛藏着细碎的金粉。“这料子啊,是你外公跑遍上海滩给我买的。”外婆总爱说,“穿了三十年,坐过的椅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