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69集:锦缎的褶皱(第3页)
后来外婆走了,旗袍被收进樟木箱,折痕却再也没平过。就像现在手中的宋代锦缎,那些褶皱早已成了布料的一部分,融进了每一根纤维里。
检测报告出来时,夕阳正透过实验室的窗户斜斜照进来,在锦缎上投下长长的光影。“染料成分和南京明故宫遗址出土的宋代紫草标本完全吻合。”小周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,“而且在纤维缝隙里,发现了微量的龙脑香成分——那时候只有宫廷才能用的香料。”
林砚之的指尖再次落在那道褶皱上,这一次,她仿佛真的触摸到了时光的温度。穿这件锦缎的妇人,或许真的在某个春天的午后,坐在明故宫的梨花木椅上,衣摆沾着莎草屑,袖口的鸾鹊纹在阳光下闪着金光。她可能在等一场迟迟不来的雨,也可能在听宫女念新到的家书,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裙摆,留下了这道褶皱。
然后呢?然后是朝代更迭,战火纷飞,这件锦缎被小心地收进木箱,随着主人辗转流离,最后在某个不知名的角落沉睡,直到几百年后被考古队员唤醒。
林砚之拿出相机,对着褶皱拍下一张照片。照片里,深紫的锦缎像一片沉静的海,那道褶皱是海面上唯一的波浪,载着千年的光阴,轻轻拍打着现世的岸。
傍晚锁实验室门时,她最后看了一眼那件锦缎。恒温箱的光柔和地笼罩着它,那些鸾鹊纹样在暗处依然闪烁,仿佛真的要从布面飞出来。林砚之忽然觉得,所谓文物修复,从来都不是把破碎的时光拼起来,而是顺着那些藏在褶皱里的线索,去触摸那些曾经鲜活过的生命。
就像此刻,她仿佛能看到那个穿锦缎的宋代妇人站起身,裙摆拂过青石板,带着龙脑香的气息,一步步走进历史的迷雾里。而那道褶皱,永远留在了时光的褶皱里,等着几百年后的某个人,用指尖轻轻将它展开。
走出博物馆时,晚风正吹过门前的梧桐树,叶子沙沙作响,像极了丝绸舒展的声音。林砚之裹紧了身上的风衣,衣料摩擦的轻响里,她忽然想起外婆旗袍上的折痕——原来那些被岁月熨烫过的褶皱,从来都不是时光的伤痕,而是生命留下的年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