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70集:故事的开头(第2页)
陈默凑过去,放大镜下,锈层里嵌着些暗红色的碎屑。他忽然想起去年在洛阳见到的唐代墓葬壁画,仕女们对着铜镜梳妆,镜台边总摆着胭脂盒。
“用棉签蘸点蒸馏水试试。”陈默的声音放轻,“别太用力。”
小孟的指尖微微发颤。棉签擦过的地方,一点殷红慢慢晕开,像极了胭脂的颜色。她忽然笑起来,眼里闪着光:“说不定是哪个姑娘化妆时,不小心蹭上去的。”
窗外的蝉鸣正盛,阳光穿过梧桐树的叶子,在镜面上投下晃动的光斑。陈默想起自己的母亲,总爱在梳妆台的镜子上贴张小纸条,记着买酱油或是取快递,那些歪歪扭扭的字迹,被镜面映得格外清晰。
“我奶奶也有面铜镜。”小孟忽然说,手里的刮刀停在半空,“铜绿厚得看不清人影,她却总说能照见年轻时的样子。”
陈默翻开本子,笔尖悬在纸上。他仿佛看见千年前的月光,落在铜镜上,也落在如今小孟含笑的眼睛里。那些被时光掩埋的锈色下,藏着的或许不只是胭脂,还有对着镜子巧笑倩兮的姑娘,和她梳了一辈子的青丝。
“铜镜记不住自己的年纪。”他写下这句话,抬头时看见小孟正用软布轻轻擦拭镜面,“但它记得每双望向它的眼睛。”
三、陶仓的温度
傍晚的霞光把展厅染成琥珀色,农科院的李教授站在陶仓展柜前,手里捏着个放大镜,镜片后的眼睛眯成了缝。展柜里的汉代陶仓带着细密的冰裂纹,口沿处还有圈模糊的指纹,像是谁捧它时留下的印记。
“小陈,你闻。”李教授忽然侧过身,示意陈默靠近,“有没有谷子的味道?”
陈默屏住呼吸。空气里确实飘着点淡淡的谷物香,混着展厅里特有的尘土气息,像刚收割的麦田。他想起发掘报告里写,这个陶仓出土时,底部还残留着碳化的谷粒,显微镜下能看见完整的胚芽。
“上个月去乡下考察,老农说陶仓要焐过才好用。”李教授的手指在玻璃上比划着陶仓的形状,“新做的陶坯要埋在麦秸里,烧三天三夜,这样装粮食才不生虫。”
陈默的眼前忽然浮现出这样的画面:汉代的农夫蹲在田埂上,把晒干的谷子捧进陶仓,指腹蹭过温热的陶壁,留下浅浅的印子。仓顶的茅草被风吹得沙沙响,远处的炊烟正顺着晚霞的方向飘。
“李老师,您看这儿。”陈默指着陶仓侧面的一个小缺口,“像是被什么东西磕过。”
李教授的放大镜移过去,缺口边缘的陶土微微外翻,带着点新鲜的白。“说不定是当年搬仓时,被扁担撞的。”老人笑起来,眼角的皱纹里盛着霞光,“我家那口米缸,也被我孙子用玩具车撞出个豁口,现在装红豆正好。”
展厅的灯次第亮起,陶仓在暖黄的光线下泛着温润的光。陈默忽然想起自己的爷爷,总爱在秋收后把玉米串挂在房梁上,说这样能留住太阳的味道。那些金黄的玉米棒悬在窗前,风过时哗啦啦地响,像在和陶仓里的谷子打招呼。
他翻开本子,纸页被晚风掀起。远处传来闭馆的提示音,李教授正弯腰和陶仓道别,背影在暮色里显得格外温和。陈默提笔写下:“陶仓装过千年的谷,也装着每个年代的收成。那些被岁月磨出的缺口,藏着人间烟火的温度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