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75集:瓦罐的补丁(第3页)

 

“好东西啊,摔不坏的是念想。”他又说了一句,这次声音轻了些,像怕惊扰了什么。

 

阳光透过展厅的高窗,斜斜地照进来,落在玻璃展柜上,折射出一道细细的光带,刚好落在那只瓦罐的罐口。老杨眯起眼,好像看见瓦罐里晃了晃,盛着半罐金灿灿的阳光。就像很多年前,老伴把腌好的萝卜干从罐里倒出来,阳光落在她手上,也落在那些油亮亮的萝卜干上,暖烘烘的。

 

他抬手抹了把脸,才发现不知什么时候,眼泪已经淌了下来,在满是灰尘的脸上冲出两道弯弯曲曲的痕。

 

“杨师傅?你咋在这儿?”老李的声音在身后响起,“闭馆了,该走了。”

 

老杨转过身,慌忙用袖子擦脸:“就看看,这罐子……真不赖。”

 

老李顺着他的目光看过去:“哦,这是这次展览里最不起眼的一件,说是当年老百姓家里常用的,没想到还挺多人看。”

 

“老百姓的东西,才经得住摔。”老杨说。他走到门口,又回头看了眼那只瓦罐,补丁上的亮釉在夕阳下闪了闪,像颗藏在灰堆里的星星。

 

出了博物馆,秋阳已经斜得厉害,把他的影子拉得更长了。三轮车斗里的废品还在,叮当的响声这会儿听着竟不那么刺耳。老杨踩着车往家走,路过菜市场时,他停了下来,挑了两斤新鲜的萝卜。

 

“今儿咋买萝卜了?”摊主笑着问。

 

“回去腌上。”老杨把萝卜放进车斗,用绳子捆好,“我那罐子,好些日子没派上用场了。”

 

车把上的搪瓷缸子随着车身的晃动轻轻撞着车把,发出叮叮的轻响。老杨蹬着车,影子在地上跟着他走,像个沉默的伴。他想起家里灶台上的那只罐,今晚要好好擦擦,把裂缝里的灰都掏干净。萝卜要切得粗些,盐要撒得匀些,就像老伴当年那样。

 

路过杂屋巷口时,他看见几个孩子在拍皮球,皮球滚到他脚边,他弯腰捡起来,还给那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。“爷爷,你车斗里有个破罐子吗?”小姑娘仰着脸问。

 

老杨愣了愣,笑着说:“不是破罐子,是好罐子。”

 

小姑娘似懂非懂地点点头,抱着皮球跑开了。老杨跨上三轮车,继续往前蹬。杂屋的窗户亮着灯,像只温柔的眼睛。他知道,灶台上的那只罐在等他,罐子里的阳光,总得有人接着晒下去。

 

回到家,老杨先烧了壶热水,把罐子里外洗了三遍。水从裂缝里渗出来,在灶台上积了一小滩,像滴没擦干的眼泪。他找出老伴留下的那块粗布,慢慢擦着罐身,擦到那些补丁时,动作格外轻。

 

萝卜切好了,码在盆里,撒上盐,渗出的水亮晶晶的。老杨把萝卜条一层一层放进罐里,就像老伴当年那样。罐口的裂缝比以前更大了,他找了块保鲜膜,小心翼翼地盖在上面,再用绳子扎紧。

 

做完这一切,他坐在灶台前的小板凳上,看着那只歪歪扭扭的罐子。窗外的月光照进来,落在罐身上,补丁处的釉色比别处亮些,像落了片月光。

 

老杨突然想起博物馆里那只宋代瓦罐,不知道它当年装过什么,又陪着多少人走过了漫长岁月。但他知道,不管是宋代的瓦罐,还是他家的腌菜罐,只要还有人记着,还有人用着,那些藏在裂缝里的念想,就永远不会碎。

 

他站起身,给自己倒了杯热水,搪瓷缸子碰在桌上,发出“当”的一声响。窗外的秋虫还在叫,灶台上的罐子安安静静地立着,像个老朋友,在夜色里陪着他。罐子里仿佛晃了晃,盛着半罐月光,就像盛着半罐永远不会凉的阳光。